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20年05月25日 星期一

坚持生命至上 健全公共卫生体系

■田 军 《 中国城市报 》( 2020年05月25日   第 02 版)

  在推迟两个多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对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聚焦度超越以往。

  今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明显短板:一些地方重应急、轻预防的倾向仍未扭转,各级传染病医疗机构投入相对不足,医疗物资等战略储备不足;各级疾控机构普遍存在能力不强、机制不活等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有效应对了非典、H1N1、H7N9、鼠疫、埃博拉等传染病疫情,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肯定。但随着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人口大规模流动加剧等因素叠加,传染病防治面临新挑战。

  攸关人民身体健康、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稳定,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健全、完善已经在举国上下成为共识。于是,代表委员拿出不少良策,无论是风险预防、预警发布,还是疫情应对、物资保障,不仅有对防控经验的总结,也有对长远制度安排的思考。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确实需要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群防群治,它涉及到法律的配套、机制体制的调整、人员队伍的建设等多个问题。

  中国正处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中,城市有超大、大、中小等规模,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因此健全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既应统筹安排,也要因地制宜。

  首先,法治保障是促进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所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须有法律支撑。此次疫情大考面前,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存在一定局限性,亟需进行修改完善。对地方政府来说,在上位法的基础上,也应因地制宜,推进地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律规范的制定。

  其次,没有相应的体制机制和人员队伍,法律就难以充分执行。在公共卫生危机中,人是最大的变量。当下,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特别是基层人员流失多,基层医疗机构相关人员缺乏对公共卫生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在此方面,我们必须强化制度设计和平台建设,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考核考评和激励机制,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加快复合型、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队伍建设要夯实基层网底。作为公共卫生的基层网底,全科医生承担着防控的基础工作。在武汉战“疫”中,基层社区公共卫生人员的工作为前线切断了病人的输送、切断了传染源,这个不为人注意的人群也凸显了他们的价值。

  此外,完善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的体制机制至关重要。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医长于望闻问切,辨证论治,弱于病理组织的循证研究;西医长于视触叩听,辨病施治,弱于气脉经络的整体视察。两者互集所长,有机融合,是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优势举措。然而,在现有的疫情应急管理体系中,中西医并重规制仍显不足。

  令人欣喜的是,健全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已提上国家日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坚持生命至上,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制,完善传染病直报和预警系统,坚持及时公开透明发布疫情信息,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强化基层卫生防疫。

  人类终将战胜疫情,但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人类来说不会是最后一次。我们只有从疫情中吸取经验教训,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谋划推动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各项工作,才能在与疾病的斗争中占据主动,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坚持生命至上 健全公共卫生体系
电商主播有工种 带货行业更专业
严查炒作
看起来很美好的“陪产假”重在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