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20年04月20日 星期一

纪实摄影师:

用光影勾勒城市质朴记忆

■中国城市报记者 王 楠 《 中国城市报 》( 2020年04月20日   第 23 版)

  2019年7月,北京天安门广场,暴雨中家长们围在一起守护小朋友,小朋友们毫不在意,反而大喊大叫异常兴奋。
  浦 峰摄

  2017年7月,湖北武汉,长江流域进入汛期,武昌黄花矶闸口亲水平台的凉亭被江水淹没,一位市民划着皮划艇行驶在长江上。
  吴 薇摄

  2019年4月,重庆,摩天大楼下工作的搬运工。
  崔 力摄

  2019年4月,湖南长沙某殡仪馆一景。
  蔡星卓摄

  行走在城市各个角落,用手中的相机记录城市发展变迁中的每个细节……这些记录者们用一张张生动深邃的摄影作品,忠实还原了城市的独特风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纪实摄影师。

  照片不仅是作品,更是时代的见证

  “我们在媒体平台上经常会看到一些颜色并不鲜艳、内容没那么有趣的照片,但它们通常会引发人们的共鸣,给人们带来深思,这就是纪实摄影作品的魅力。”北京纪实摄影师浦峰看着手里的一张张照片,很是感慨,“纪实摄影作品不仅仅突出了摄影师对城市、社会及人文的理解,也体现了他们的情感和艺术理念。”

  十余年来,浦峰用相机记录了城市发展的点点滴滴,他的作品大多具有时代的印记,主体可能是北京各种地标,也可能是街头巷尾的男女老少。此外,他的作品中也不乏重大历史事件的剪影,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

  “大部分中国纪实摄影师或多或少都有过媒体从业经历,或正从事这份职业。”浦峰认为,对于纪实摄影师而言,最好的礼物和收获无异于作品成册。

  作为较早一批从事纪实摄影的记者,浦峰对纪实照片的拍摄与收藏有着近乎偏执的喜爱。怀着坦率、真诚之心,他结识了一批80后、90后,甚至00后的新锐纪实摄影师。

  “我经常会学习他人的优秀作品,了解他们的理念,并因此与大家结下了深厚友谊。”浦峰表示自己与伙伴们一路携手同行极为不易,今年已是第五个年头,于是大家商量着把手中的摄影作品集合起来,编辑出版了一套五周年画册《拾城》。

  “我们把这本画册当作纪实摄影师的2020年礼物,同时它也是中国城市发展5年来的回顾。”浦峰说,“希望在未来10年、20年后,人们再翻开这本画册时,会发现这个时代的美好与困惑。”

  在“重庆森林”里捕捉缝隙中的“奇点”

  崔力喜欢躲在城市的某个角落,用他敏锐的目光捕捉镜头中的“猎物”。如果说重庆是一座森林,那么他就是森林中的猎手,只不过他捕捉的是处于城市缝隙中的某个“奇点”。

  作为一名在重庆生活了三十多年的摄影记者,崔力曾去拍摄过许多当时并不被人注意的地方。有趣的是,这些地方后来有不少成为了网红打卡地。崔力一度认为,很多城市风光照片灯火绚丽,漂亮且大气,但你很难分清哪张是谁拍的,千人一面。“这说明拍摄者对这座城市没有融入情感。摄影是记录,更是表达。”他说。

  每次按下快门的时候,对崔力而言,都是对自己过往的总结。他认为,摄影不仅仅是艺术,更是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人文精神的反映。

  摄影是个孤独的活儿,为了拍到自己心中的重庆,崔力长期驻守在一个拍摄点,等待合适的时间与合适的人。他说:“有一处地方高楼林立,中间有座连接大楼的孤桥。通常,摄影师都喜欢早晚出击抓光线变化,但我来过很多次后觉得这里最好的拍摄时间是正午,因为周边楼房太高会挡住光线,而正午的光正好穿过楼宇照在桥上,才有我想要的缝隙感。”

  崔力常感慨,中国城市化进程太快。在他的印象中,许多城市建筑虽然宏伟壮观,但都千篇一律、缺乏特色。“我希望自己的照片能诠释出我心中重庆的样貌。当一些人看到这些图片后能把它们和印象中的重庆重叠,这就足矣。”

  在城市的不同层次中探索

  从事新闻摄影记者工作的蔡星卓是个地道的北京姑娘,胆大心细的她尤为喜欢捕捉城市中一些不常为人知的故事。

  有一年,蔡星卓只身跑去殡仪馆作为期五天的拍摄采访。为了反映殡仪馆工作人员、逝者及其家属最真实的一面,蔡星卓来到遗体整容师的半地下工作室拍摄。“进门处是一条彩绘走廊,它通向逝者在这个世界的终点站。由于是半地下环境,这里感觉更加潮湿。”蔡星卓说,为了理性地看待这一切,她旁听了两节相关专业课程,“我就像进入了殡仪馆中不为外人所见的隐秘空间,这里像一座功能健全的迷宫,很多样貌并不体面的遗体被推进来,再体面地被推出去与家人和朋友告别。”她认为,见证如此密集的死亡总是让人不自觉严肃起来,因为那几乎是一种终极的未知。虽然目睹其过程不一定能对了解生命有所帮助,但对她而言,记录是尝试理解的第一步。

  跟拍“私家侦探”是另一个使蔡星卓印象深刻的报道。采访对象——常常从事婚姻调查的“侦探”非常坦诚,允许蔡星卓在其工作时寸步不离地跟随。“这种工作听着刺激,实则有些无聊。”蔡星卓说,她和“侦探”们要看着“目标”上班,再等着他下班,记录“目标”在公众场合的行为。这种状态下的拍摄并不容易,因为蔡星卓既要完成自己的工作——记录“侦探”的举动,还要确保自己不会使他们“暴露行踪”。“婚姻调查‘私家侦探’处于既不合法也不违法的灰色地带,市场需求不言而喻,而缺乏标准又让从业者的水平参差不齐。”蔡星卓坦言。

  这些经历对于蔡星卓而言,更像是在城市的不同层次中探索。她说:“我踏出了我的生活边界,进入了其他人的地盘。那些地方有着对于他们来说是唯一的现实,或喜或悲,也都与他人无关。而我能做的,就是将目睹的一切记录下来,包括那些我目睹之后心里的波澜。”

  简单朴实的画面反而更真实

  摄影师吴薇是土生土长的湖北武汉人,从手机到相机,只要手里有器材,她就不会忘记观察和记录。“武汉的文化是‘码头文化’,武汉人性子虽急但也有从容的一面。”吴薇说,“在我看来,客观反映这座城市的人与物,不一定要视觉刺激和角度完美,简单朴实的画面反倒更真实。”

  2014年,由于武汉要在江汉路步行街修建一条轨道交通,即将拆除中间地段的天桥。吴薇深知这座地标建筑对武汉人民的意义,她准备为天桥留下最后的倩影。

  当她来到现场,被眼前的画面惊呆。往日车水马龙的道路虽然正被打围施工,但很多人依然在不远处打羽毛球、遛狗、滑滑板,甚至不乏新人在此拍摄婚纱照。“这座天桥承载了武汉人太多的记忆,大家希望通过最朴实、最生活化的举动来见证它的变化。”吴薇说,她见状赶紧举起手中的相机,把这极具意义的画面记录下来。

  纪实摄影师反映城市不仅仅是拍摄表象,更要善于抓住人和城之间的关系与变化。吴薇发现,即使是职业摄影师也容易走入一个误区:“过去我去其他城市拍摄会觉得新鲜,到处都是好的画面。但面对自己成长的城市,却由于过于熟悉而找不到可拍摄的亮点。”在行摄的锻炼中,吴薇悟出一个道理:城市中的人、事和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只要默默地静下心来感受和发掘,即使一公里之内也能不断找到好的题材。

用光影勾勒城市质朴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