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各级党组织坚持力量下沉、管理下沉、服务下沉,党支部建设扎实推进,带头人队伍优化提升,逐步构建起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为及时发现、总结全国各地城市基层党建的创新经验,本期“党建论坛”邀请了来自广东广州、山东济宁、安徽池州、云南保山、四川成都金牛区等地的市、区委组织部长,就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展开深入探讨。
广东广州:令行禁止 有呼必应
■广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王世彤
近年来,广东省广州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主动适应城市社会群体结构和社会组织架构的变化,以构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党建引领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为抓手,突出“五个紧扣”,扎实推进“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建设,为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紧扣党的执政根基
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
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省会城市,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社会治理的精细化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以城市基层党建为统领,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不断夯实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增进群众福祉,是摆在市委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2018年12月,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硕辅率队到北京学习考察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社区基层治理改革经验做法,并结合“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摸清问题、找准症结,主持起草《全面提升组织力 构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基层党建工作格局实施方案》以及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20条措施,为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明确思路举措。
广州市委组织部按照市委部署要求,先后推动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意见》及4个配套文件,统筹相关领域制定全面提高机关党的建设质量若干措施、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措施、加强中小学校党建工作的具体举措、全面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等“N”个制度,构建起“1+4+N”城市基层党建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
紧扣城市基层组织体系
提升组织力
广州市坚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谋划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聚焦破解城市基层党建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等问题,构建起四级联动、一贯到底的“动力主轴”。
纵向上,广州明确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党组织职责,市、区两级成立领导机构,街道、社区分别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在健全责任链条上,广州市结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制定责任、任务、督查三类清单,成立4个暗访调研组和11个交叉调研组,形成环环相扣的党建责任链条。
横向上,广州全面推行街道“大党工委”和社区“大党委”,全面构建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辖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领导体系;建立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服务工作制度,积极推动单位党建、行业党建和区域党建的互联互动、共驻共建。
紧扣基层党建痛点、堵点
做强街道、做优社区
过去,街道和社区承担的行政事务多,服务群众的资源和手段少,常常“小马拉大车”。为破解这一痛点堵点问题,广州市注重加强对街道社区的支持和资源保障,大力推动资源、管理和服务力量下沉到基层,不断做实基层,使基层党组织回归本职、轻装上阵。
一是在“减负”上动真格。广州市聚焦增强社区党组织服务功能,出台为基层减负10条改革措施,持续开展社区减负专项行动,集中整治牌子多、台账多等问题,将全市社区协助事项35类175项缩减至15类76项,让社区干部真正把心思放到察实情中,把功夫用在服务群众上。
二是在“增配”上用真劲。广州市明确每个街道党工委配备1名专职副书记、2名专职人员和4名党建指导员,书记、主任“一肩挑”的社区增配1名专职副书记,1至3名组织员。全市共配备党建指导员741名、社区党组织专职副书记894名、社区组织员810名。
三是在“建强”上出真招。广州市着力打造“红色矩阵”,统筹整合党建、民政、教育、文化等各类服务资源,越秀、海珠、白云等区结合各自实际推进党群服务中心(站)建设。目前,全市174个镇(街)全部按照“六个有”标准建成了党校,2737个村(社区)、174个镇(街)党群服务阵地实现全覆盖,并不断优化提升,构建起“城市15分钟党群服务圈”。广州加大党建经费保障,明确每个镇(街)每年党建工作经费不少于200万元,社区党组织、新兴领域区域党委工作经费不少于10万元。
紧扣群众满意度
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落到实处
广州市在建成政务服务一线接听、一网通办的基础上,聚焦人民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构建覆盖全市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民有所呼、我必有应”快速响应机制,着力织密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网”,拓宽联系服务群众“连心桥”,构建联系服务群众“保障链”。
广州市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从化区围绕“六呼六应”,打造“仁里集”共建共治共享“一键通”云平台;番禺区构建智能化指挥中枢,打造基层治理综合调度平台。
广州市把公共服务“一次办好”作为检验为民服务成效的试金石,推进服务供给侧改革,创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模式,实现企业、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只到一扇窗”。天河区整合执法力量,实行“一支队伍管执法”;南沙区简化企业开办流程,推行“一口受理6+X证照联办”。
广州市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每个村(社区)建立一个民主议事厅,构建“民主商议、一事一议”新模式,让党建更有民生“温度”,民生更有党建“底气”。
紧扣发展优势
扩大党在新兴
领域凝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探索加强新兴业态和互联网党建工作,扩大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广州市坚持与时俱进,推进新兴领域党建覆盖,着力夯实党在新兴领域的执政根基。
一是持续深化楼宇党建创新升级。广州市把楼宇党建作为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先建立楼宇党组织再向楼宇内各单位延伸,做到“支部建在楼上、党建落到实处”,以此激发城市基层党建活力。
二是做实行业党建。广州健全“党的领导+行业管理”工作机制,成立律师、注册会计师、物业服务、社会工作等18个行业党委,压实行业党委党建工作责任,提高行业党建工作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三是高度重视互联网企业重要阵地。针对广州互联网产业发达、互联网企业集聚的特点,全市扎实开展“集中攻坚行动”,按照“分类指导、集中攻坚”的原则,推动互联网企业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双提升、双促进,助推互联网企业健康发展。
四是以红色引领凝聚青年群体。充分发挥广州红色资源丰富的优势,广州着力探索新时代面向青年的党性教育新路径,让青春与信仰同行,切实把青年吸引凝聚到党组织周围。
山东济宁:凝聚城市基层治理的“红色力量”
■济宁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孔凡萍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近年来,山东省济宁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设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示范市为契机,围绕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启动实施“双基”工作三年行动,完善“一核引领、多网融合、四治共促、精准服务”工作机制,凝聚城市基层治理的“红色力量”,不断提升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水平,推动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趟出了中等城市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路子。济宁市被确定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示范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济宁路径”做法被评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创新案例最佳案例”和“2019全国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创新案例”。
一核引领 党建贯穿基层治理
济宁市聚焦一核引领,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和市长任组长的“双基”工作领导小组,推动赋权减负、力量资源下沉,做强做优基层党组织,实现了劲往基层使、钱往基层投、事在基层办。
围绕赋权,济宁在街道设置“7办5中心”,即7个党政工作机构,5个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建立“街呼区应”机制,形成街道呼叫、部门迅速集结、一线解决问题的工作格局。
围绕减负,济宁实行权责清单、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制度,规范城市街道党工委8项职责、社区党组织6项职责,明确社区不再承担招商引资等任务,将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重心转移到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上。
围绕强基,济宁市选优配强街道党工委书记,实行社区党组织书记岗位专职化管理,社区工作者年均收入达到6.5万元以上。此外,济宁市设立了城市基层党建专项经费,2019年市财政列支城市基层党建经费6099万元。目前,济宁城市街道社区全部建成党群服务中心,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占88%。
多网融合 党建对接社会治理
济宁市聚焦多网融合,以党组织为核心整合网格资源,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院党小组”四级组织架构。目前,全市26个有城市社区的街道共建立1844个网格,成立1353个网格党支部和4943个楼院党小组。
济宁各部门涉及基层公共服务、公共管理的事务统一纳入网格。社区“两委”成员保留2—3人进行窗口服务,其余人员下沉网格,为每个网格党支部每年列支不少于3000元工作经费,实现“有支部、有人员、有场所、有资金、有资源”的“五有”网格配置。
济宁在商圈市场、商厦楼宇等“两新”组织集聚区域组建综合党委,建立65处区域性党群服务中心,把城市区域内每一个组织都兜底管起来,增强党建凝聚力,提升商圈竞争力。
四治共促 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济宁市聚焦四治共促,充分发挥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作用,变政府管控的“独角戏”为多元主体的“大合唱”。
济宁发挥自治的基础作用,推行由居民代表、街道社区干部等共同参与的“居民说事”“拉呱说事”。2019年,全市组织“居民说事”“拉呱说事”2800多次,协商解决小区停车难、广场舞扰民等事项2000余件,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此外,济宁全面推行楼长制,覆盖楼宇总数的90%,创建了“一家有事全楼忙、一家有难全楼帮”的文明楼、示范楼。
济宁注重德治的先导作用,建立“和为贵”调解室,开展“济宁好人”等活动,厚植基层社会治理的道德底蕴。任城区80岁的退休党员谢立亭坚持红色宣讲、志愿服务近20年,在他的带动下,130多个“谢立亭党小组”陆续成立,发展志愿者2800多名,基层“小板凳”红色宣讲成为济宁公园、绿地和小区的靓丽风景。
不仅如此,济宁更强化法治的保障作用,落实“一社区一法律顾问”“一社区一警务助理”制度,选聘120名律师担任街道社区法律顾问,开展法制宣讲活动,选派242名民警联系社区、包保网格,推动警力集聚一线、化解矛盾。
同时,济宁也在用好智治的支撑作用,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智慧党建平台,实现“群众点单、信息跑路”。济宁结合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行“马上办、网上办”等举措,构建全流程在线服务平台、便民服务网络。
精准服务 实效赢得群众满意
济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便民导向,打造“党员在身边、服务零距离”品牌,在居民小区、网格建设“红帆驿站”,把服务阵地延伸到最后一百米。目前,全市共建成1318个“红帆驿站”,开展3600余次便民服务,受益群众达6万余人次。此外,济宁打造“红色物业”,建立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多方联动机制,推动68家物业企业建立党组织,把物业服务企业打造为“红色工作队”。
同时,济宁在242个社区组建志愿服务队,涌现出“爱心大妈”王福银等300余名五星级志愿者,泗水县微公益协会成员孙建涛还被评为“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济宁依托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培育扶持社会公益类、生活服务类等社会组织,为居民提供精准化、多元化服务。
济宁市深化机关党组织、党员到社区“双报到”工作。目前,全市14万余名在职党员全部到联系社区报到。济宁开展“党员陪跑、红色代办”活动以来,已为群众办理1.3万余件好事实事,把服务做到群众的心坎上,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安徽池州:强化“四力” 加快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
■池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统战部长 张杰华
近年来,安徽省池州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党建引领,着力提升城市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引领力、服务力、凝聚力,推行组织联建、区域共建,服务联动、责任共担,活动联办、资源共享,机制联商、难题共解模式,不断提升城市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铸牢“主心骨” 提升组织力
面对城市区域内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相互交错、管理难度增加的问题,池州市着眼夯实战斗堡垒、建强组织体系,确保城市基层治理蹄疾步稳。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拎住“纲”。池州市出台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实施意见,统筹制定加强国企、学校、医院、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等领域党建工作的具体措施,架起城市基层党建“四梁八柱”;实施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分类编制街道、社区、机关、学校、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工作指引。
二是扩大组织覆盖,筑牢“基”。池州市聚焦城市领域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等薄弱点,统筹推进商务楼宇、各类园区、商圈市场等新兴领域党建,先后成立律师、互联网、旅游、物业服务等10个行业党委,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深入实施“红色引领”工程,推进“三个一”计划,打造“红色引领”示范园区3个、示范街(商圈)3个、示范点10个,以点带面推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整体提升。
三是优化队伍建设,强好“核”。池州市选优配强街道党(工)委书记、副书记、组织委员、组织员、组织干事,明确街道专职党务工作人员不少于3名,全面推行社区党组织书记“一肩挑”。
强化“主引擎” 提升引领力
面对基层干部少群众多、资源少事务多的问题,池州市着眼做强、做优、做实城市基层党组织,深化改革创新,围绕发展大局抓服务。
一是以街道党组织扩权赋能强化龙头作用。池州市按照“重心下移、权责一致”原则,赋予街道党工委区域内事关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建议权、街道规划参与权、街道公共事务综合管理权、区职能部门派出机构负责人的人事考核权和征得同意权等5项权力,提高协调各方、领导基层治理的能力。
二是以街道社区党组织减负增效提升堡垒战力。池州市健全与职责相适应的考评体系,明确取消街道承担的招商引资等任务,上级职能部门一般不对街道进行直接考核,确需开展的一事一报批;完善社区工作“三项清单”,明确29项依法履职事项、50项协助工作事项、29项盖章证明事项,实现事务“大瘦身”。
三是以推进各类党组织融合共建激发“协同”效应。池州市深化“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建设,统筹民政、教育、卫生等部门资源使用,各行业系统部门定期与街道社区党组织沟通会商、共同解决问题。
瞄准“主攻点” 提升服务力
面对群众利益诉求多元、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矛盾,池州市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持续做实服务。
一是建强阵地优化服务。池州市制定了《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场所建设规范手册》,7个街道和77个城市社区按照“六有”标准建成完善党群服务中心;依托楼宇、园区、商圈、市场或较大的企业,进一步集约区域资源,推动服务窗口下移,探索“社区+商圈”“社区+楼宇”“社区+市场”等模式,建设特色鲜明、功能聚焦的区域性党群活动中心。
二是织密网格细化服务。池州根据地域、居民、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等情况,调整优化网格设置,整合党建、综治、城管等网格,社区常住在册党员、机关住在社区党员纳入网格管理,构建起“党委(总支)建在社区、党支部建在小区、党小组建在楼栋”的党组织体系。
三是党员示范强化服务。全市实施“五彩阳光·爱满池城”志愿服务工程,建立“双联系双报到”制度,通过设置党员责任区、党员责任岗,参与社区“清白行动”“结对帮扶”“主题志愿”“特色服务”“关爱行动”等志愿服务项目,引导在职党员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
四是品牌创建深化服务。我们围绕“一社一品”,举办城市社区党建品牌创建活动,全市涌现“家门口的党员议事室”“春暖童心·阳光九华”“清水芙蓉”等20个社区党建品牌;围绕智慧党建,整合各级党建、政务信息平台,建立池州先锋云平台,推进“智慧社区”建设。
激活“主旋律” 提升凝聚力
面对各街道、社区发展不平衡,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作用发挥参差不齐现状,池州市坚持城市基层党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分类管理、一体推进。
一是党建评议管理强统筹。健全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城市基层党建纳入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重要内容;建立领导干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各级领导班子成员每季度到城市基层党建联系点蹲点指导、收集社情民意。
二是党组织分类管理争示范。实施ABC分类管理,围绕基本队伍、基本阵地、基本制度、基本活动、基本保障五个方面,将全市77个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分为A(双强型)、B(达标型)、C(后进型)三类,实施差异化管理,推动先进争示范、中间争晋位、后进争转化。
三是党员积分管理激活力。推行城市社区党员积分制精细化管理,明确积分管理对象、积分项目内容等,从政治思想、组织生活、遵规守纪、作用发挥等方面量化权重,科学设置基础分值、规范设置加减分项,每季度公开党员积分,用小积分管好大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