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20年03月30日 星期一

品读古诗文 探寻上巳节

■城 君 《 中国城市报 》( 2020年03月30日   第 20 版)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中国古代民间传统节日。春和景明之际,人们在上巳节“祓除畔浴”,结伴去水边沐浴,以驱除疾病邪气,带走灾晦,此习俗被称为“祓禊”。后来上巳节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赏春郊游等内容。

  上巳节自先秦时期已有雏形,《论语 先进篇》有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就是当时“祓禊”的情形。到了三国两晋时期,上巳节形成定制,固定于农历三月初三,称为“重三”或“三月三”,成为皇亲贵族、文人雅士、普通大众都喜爱的重大节日。

  从历代诗文中,也可追寻上巳节的文化脉络,一窥民间习俗的演变过程。

  《诗经·溱洧》

  记录男女勺药定情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诗经·郑风·溱洧》描写了发生在郑国的一幅节日盛况。三月上巳节,青年男女在溱河、洧河边春游,借上巳节的时机赠送勺药表达爱情。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这首《诗经·郑风·溱洧》以简练的语言,叙述了一对青年男女上巳节的约会,并“赠之以勺药”作为临别纪念。为何赠送勺药?这里面还有一个典故,诗中的草勺药,亦称“江蓠”,古代情人临别之际互赠此草,表达离别思念之情。另,古代勺与约同音,男女表达相约一生之意。勺药也就成为中国最古老的情人定情信物。

  《兰亭集序》中的曲水流觞

  魏晋时期,古人崇尚田园之乐,有纵情山水之风。这个时期,上巳节已被固定在三月初三,这一天总不会缺乏情趣。在文人雅士的推动下,临水宴饮、吟诗作赋成为一种风雅,进而派生出上巳节的重要习俗——曲水流觞。

  所谓曲水流觞,规则并不复杂,却需要参与者拥有文采和诗才:众人坐于环曲的水边,把盛酒的器具觞置于流水,任其流漂,觞停之处,最近者须饮尽杯中酒,并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杯。曲水流觞之间,中国文学史、书画史上震铄古今的名篇《兰亭集序》便由此诞生。

  东晋时期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会稽山举行禊礼,饮酒赋诗,将诗作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序总述其事。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独到之处,在于从自然景物中,提炼出哲学高度的思想。“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享受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美好馈赠,在精神思想上才能随心所欲。

  从《丽人行》

  一窥唐代的盛服狂欢

  唐朝时,随着盛世到来,国民享乐之风盛行。“诗圣”杜甫的《丽人行》便为我们展现了大唐上巳节盛服狂欢的场景——“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丽人行》作于天宝十二年,安史之乱前夕。杜甫表面描写三月三上巳节的长安盛景,记录长安仕女曲江春游的情景,实则暗讽杨国忠兄妹的奢靡生活和官场腐朽风气。《丽人行》平铺直叙,无一处议论,却讽意十足。

  暂且放下诗人寓意不表,《丽人行》的细腻描写,为我们复原了唐朝上巳节民俗:三月三日惠风和畅、天气清朗,长安曲江河畔众多美女相聚。她们妆容浓重气质高雅很是文静,肌肤白皙细腻身材很均匀。暮春时节的阳光照耀着她们的绫罗绸缎,上面的金丝孔雀和银丝麒麟闪闪发光,很是漂亮……

  但宋代以后,三月三上巳节逐渐销声匿迹,其风气习俗也逐渐衰微。究其原因,或许因宋代以后理学盛行,封建礼教日趋森严,上巳节相对开放的民俗不符合主流价值观;又或许上巳节与清明节相近,其游春、祭祀等习俗被清明吸纳有关。

清明遥寄思故人
鸣 春
品读古诗文 探寻上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