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20年03月02日 星期一

树洞行动救援团:

阻断抑郁 抚慰心灵

■中国城市报记者 刘唤宇 《 中国城市报 》( 2020年03月02日   第 12 版)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树洞行动救援团志愿者蒋兴鹏(左一)为患者家属送菜。

  3位20岁出头的年轻人相识于网络、相约于湖北武汉,在常人看来这是一个千里会知音的故事。“他们准备到长江边见面,但目的不是游玩,而是想一起跳桥自杀。”回忆起这次救援行动,树洞行动救援团志愿者杨冰香仍心有余悸:“幸好AI机器人及时发现他们在网上的帖子,黄智生教授把信息发到志愿者群里后,我们立刻报警,并前往现场。”在列车到达武汉站前,树洞行动救援团志愿者们已经守候在车站。经过劝导和心理调节,3位年轻人放弃了轻生念头,救援行动圆满成功。这个看起来有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其实只是树洞行动救援团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

  第一次救援的牵绊

  “树洞”源于童话故事——心中藏有秘密的人,对着树洞倾诉,再用泥巴封好洞口,树洞便会守口如瓶。如今,一些抑郁症患者自杀前会在微博发布“遗言”,这些微博就成了其他抑郁症患者倾诉的“树洞”。

  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人工智能学者、武汉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院副主任、特聘教授黄智生意识到网络“树洞”中隐藏着大量抑郁症人群。为了及时发现他们在网络“树洞”里的行踪,黄智生开始着手研发“树洞机器人”,希望能将有自杀倾向的人群筛选出来,从而阻止他们的轻生行为。

  2018年4月29日,那时“树洞机器人”尚未诞生,数据分析完全依赖人工。黄智生像往常一样在网络上采集数据,无意间发现了一条触目惊心的留言:网友小A正在直播自虐行为。黄智生顿时心急如焚,他把信息转发到“医学人工智能”微信群中,发动大家寻找这名网友的信息。

  “虽然此前大家都没有相关的救援经验,但群友们立刻响应,成立了树洞救援小队(树洞行动救援团前身),都希望能挽救一条人命。”据树洞救援团志愿者彭玲回忆,尽管找到了小A的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但小A不采纳任何建议。群友们只能在微博上不停地和她对话,希望分散她的注意力。“后来我就报警了,但是我说不出当事人的具体地址,警察还以为我是捣乱的。”彭玲说。

  面对油盐不进的当事人和凤毛麟角的信息,彭玲开始尝试给小A发短信,劝她冷静。“一直得不到回复,还以为她已经想不开了。谁知第二天早上10点的时候她发来了一条短信,问我‘您是谁?您怎么知道我的号码’。我顿时放下手头的事情和她交流,劝她不要做傻事。”随后,彭玲加了小A的微信。交流中彭玲了解到,小A是一名在校大学生。随着沟通的深入,小A渐渐地放下了戒备,暂时打消了轻生的念头。

  救援小队发现小A是由于情感原因想要自杀,于是发起捐款,每周为小A送上一束鲜花,希望她能够走出阴影,迈向新的生活。“从那天起,我每天都跟小A微信联系,还邀请她来北京看看。她告诉我她想复学。想象着她能顺利毕业踏入社会,我真心为她高兴。”不过,令彭玲惋惜的是,后来小A还是没想开,第47天时服用了大量安眠药……

  小A的离世,给密切关注进展的群友们带来巨大震撼,也让黄智生一门心思扑到“树洞机器人”的研发中。黄智生和群友们意识到,救人绝非易事,不能忽视患者任何微小的心情变化,要善于解读痛苦背后真正的原因,才能有效地阻止自杀行为。

  强化团队,精化救援

  经过第一次不甚成功的救援后,树洞救援小队并没有分散,反而更加高效地运转起来,在全国多个城市开展救援行动,扩大成了树洞救援团。从此,黄智生和笔记本电脑形影不离,数十个微信群一呼百应。

  2018年7月,黄智生研发出“树洞机器人”001号。001号采用知识图谱技术,实现24小时监控,在社交媒体数以千计的“树洞”里搜寻高风险信息,过滤掉99%以上的无关信息。“越紧迫越危险,越具体越危险,时间越临近越危险。”据黄智生介绍,树洞机器人知识图谱的构建,遵循紧迫性和具体化原理。因此,黄智生将自杀风险分为10级,对6级以上信息进行每日通报。

  “收到黄教授的信息后,救援团会立即成立5-7人的救援小组,有人搜寻信息,有人负责沟通,有人负责后续的心理辅导。”彭玲说。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树洞行动救援团志愿者高玉军告诉记者,微博上因抑郁产生自杀倾向的多为年轻人,很多人从小缺少父母的陪伴,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就连我自己也是这样,平时工作忙,很久都没陪孩子出去玩了。”高玉军担忧地说。

  “黄教授还建立了树洞救援志愿者快乐营,志愿者们在这里彼此帮助,克服困难。”彭玲说。此外,在黄智生的组织下,救援团开设了每周一次的线上课程,邀请国内精神科或心理领域的专家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帮助志愿者“升级”救援技能。

  截至2019年底,树洞救援行动团已经有超过600名志愿者,其中有精神或心理领域的专家,也有医学和计算机专业的大学老师或学生。此前,一名高三女生联系到黄智生说想成为志愿者,黄智生认为她还是高中生,应该以学业为主。然而,令黄智生意想不到的是,高考结束后,这名女生再次联系他:“我不再是高中生了,请您让我成为志愿者吧!我也想救人。”

  以树洞救援经验

  积极战“疫”

  1月27日,在现有“树洞机器人”006号的基础上,黄智生增加了对新冠肺炎疫情信息的监控,搜寻由于疫情而需要心理帮助的人。

  2月6日,连续奋战10个小时后,黄智生终于开发出了“疫情监控机器人”001号,用来收集新冠肺炎患者的求助信息。

  “武汉是我深爱的一个城市,在我生命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黄智生告诉记者,“疫情监控机器人”对武汉市新冠肺炎求助信息进行实时监控、搜集和通报。截至目前,已经发布了410条疫情求助信息。身在武汉的几名志愿者也义无反顾地扛起重任,携手疫情监控机器人开始战“疫”工作。

  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树洞行动救援团志愿者蒋兴鹏告诉记者,收到疫情求助信息后,志愿者会把重症患者的信息按照医院的规范进行整理,再同协和医院的医生对接,实现急重患者和医院之间信息通畅。

  此外,为了解重症患者的病情,志愿者们会进行电话、微信回访,熬到凌晨已经成为他们的日常。“我上报的第一个患者是一位伴有肾衰竭的急重症老人,前几天了解到老人已经离世了,心里非常难受,真希望当时能多帮几个人。”蒋兴鹏说。

  虽然目前武汉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很多小区、单元都实行封闭管理,但是彭玲并不慌乱,之前的救援让她有了很多经验。“一位78岁的患者没有床位,一直喊着‘不治了’,家属心急如焚却束手无策。于是我告诉患者家属,不妨撒一次善意的谎言,跟老人说天亮就有床位,医生上班就有办法了,老人心中有了盼头,就不会轻易放弃。第二天,老人终于等到床位,我们志愿者心中的石头也落地了。”彭玲说。

  除了安抚病人,帮助推进落实床位外,彭玲等志愿者还积极参与了外地医疗设备企业和公益基金组织的大型医疗设备湖北捐赠活动,帮助把6600万元医疗设备顺利运送到武汉15家定点医院及方舱医院,以及湖北省孝感、随州、襄阳等6个地市的32家定点医院。

  疫情发生以来,高玉军已经在发热门诊连续工作了一个月,同时还承担起22个社区内500余名精神病人的精神防护工作。很多人由于买不到药而陷入了恐慌,高玉军便主动帮他们买药、送药。“晚上骑着电瓶车穿梭在空旷的街道,别有一番滋味。” 高玉军说。

  高玉军告诉记者,有一位女士并没有感染,但是非常害怕,已经出现了胸闷、心慌的症状,高玉军建议她别考虑太多,先看一部电影。“有一天,我凌晨4点收到了这位女士的短信,她说自己没事了,我也就放心了。这种由于恐惧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会让人产生濒死感,长期下去会对身心产生负面影响。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只要做好防护,不与人接触,基本不会受到感染。同时也应当转移注意力,避免浸泡在负面消息和负面情绪中,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与别人积极沟通。”高玉军说。(图片由树洞行动救援队提供)

阻断抑郁 抚慰心灵
我们与患者心连心同战“疫”
跨越万里递送战“疫”爱心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