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20年01月20日 星期一

让“慢出行”不再是“囧途”

■沙 磊 《 中国城市报 》( 2020年01月20日   第 02 版)

  车流人流汇聚,如何确保市民走得了、走得好、走得远, 实现温馨出行、有序出行、满意出行,为美好生活加码,让“慢出行”不再是“囧途”。

  住建部日前发布《关于开展人行道净化和自行车专用道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确保人行道连续畅通、通行安全舒适;科学规划、统筹建设自行车专用道、强化自行车专用道管理。这为保障市民步行和骑自行车出行的基本路权注入强大动力,为完善步行和自行车骑行微循环系统装上了“加速器”。

  近年来,在思想观念及绿色出行意识的推动下,“慢出行”已成新风尚。就眼下的态势来看,2020年底前,北京市将累计完成3200公里的自行车道治理;深圳市致力于打造世界自行车友好城市,规划每年建设自行车道不少于300公里;雄安新区打造出行比例50%以上的慢行交通系统,“无车街区”占有重要席位。

  让“慢行难”跑出“加速度”,前提是弄清问题来源。就当前而论,人行道和自行车专用道面临商户摊贩占道经营、机动车占道停放、私自安装地桩地锁、摆放设施设备等非法占用难题。这些大量的不合理的行为既体现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欠缺,也与每个公民的自律意识、对规则缺乏敬畏息息相关。

  让“慢行难”跑出“加速度”,首先要转变思想认识。自2012年起,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就制定了《关于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标准,对慢行交通网络和自行车停车设施规划建设进行了明确。这让完善步行和骑行微循环系统有法可依。当下,要加强宣传普及,形成舆论氛围、收集民情民意,汇聚最大共识,以保证新意见能够深入人心。

  让“慢行难”跑出“加速度”,重在合心合力。规划、交通、住建、城管等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和配合,强化统筹规范,共同推进城市步行和自行车骑行交通系统建设。切实认清解决“慢行难”中的责任,确保方向正确、方法得当、推动有力,并根据城市规模、交通需求、公共设施等,把责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拿出实招硬招,让解决“慢行难”真正落到实处、见到良好效果。

  让“慢行难”跑出“加速度”,要在实践中推广。2017年1月,中国首条“自行车高速公路”——厦门云顶路自行车快速道开通,与公交、地铁形成良好衔接和匹配。去年5月,“颜值”与“品质”齐飞的国内首条通勤用自行车专用路在北京开通,全长6.5公里,不到半小时即可骑完全程。这条路瞄准难点,打通堵点,疏解百姓烦心事,引来全国各地的惊叹和艳羡。

  以“应民之需”的方式做好“民心工程”,上述两地配备的“停车场+立体公共停车场+路侧停放点”组成的自行车停放设施体系,引得市民叫好又叫座、引得骑行爱好者点赞不断。一目了然的发展,一眼可见的变化,让市民看到了“慢出行”系统建设有特色、见成效。

  无论如何,新意见真的来了。既已套上“紧箍咒”,各地城市主政者应以地方两会为契机,完善“慢出行”系统,重构政府治理思维,这对城市形象也是一个“加持”。

“受教育减免记分”符合交通信用修复需求
让“慢出行”不再是“囧途”
“一刀切”治理
春运期间收取“出租车感谢费”合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