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9年12月16日 星期一

党建引领城市新区基层治理的“泉州实践”

■中国城市报记者 杜英姿 郭文治 《 中国城市报 》( 2019年12月16日   第 12 版)

  泉州市是我国著名侨乡,素有爱拼敢赢传统,创造了“晋江经验”,被列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也是国家“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民综改革试点城市,2013年当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

  近年来,福建省泉州市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福建省委关于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要“坚持改革创新、整体推进、重心下移、补齐短板”的要求,立足城市规模迅速扩张,中心城区近80%面积属于城市新区等发展特点,凝聚各级党组织、驻区单位、党员群众力量,共同参与城市新区建设发展,有效解决城市新区基层治理难题,探索形成党建引领城市新区基层治理新模式。

  构建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

  泉州市委在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明确要求各级党委重点加强对城市新区建设的领导,加强全面统筹、系统谋划,做到党建工作与城市新区规划整体设计、同步推进。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泉州市委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挂帅担任市级城市基层党建联席会议召集人,围绕城市工作大局和城市新区规划建设,出台《关于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等“1+7”制度文件,创新提出城市新区基层党建“因地制宜、齐抓共管、服务群众”等三项工作机制,结合城市新区规划将周边部分城镇化农村纳入城市新区基层党建范畴,由上至下推动各级各单位政策资源落实落细到城市新区297个街道、社区。

  二是推进街道扩权赋能。为适应城市新区规划建设需要,在全省率先启动街道体制改革探索试点,在石狮市构建“五办一中心”街道设置架构,推行以街道党工委为轴心的“1+1+N”基层治理模式,把“向上对口”转为“向下对应”,实现城市新区经济发展与基层治理“两手抓两手硬”。

  三是实现基层党组织有效覆盖。针对城市新区发展中企业和社会组织集中度较高的实际,探索创新产业链、混合式、异地商会等多种组建模式,实现了组织覆盖由点上突破向区域统筹的转变;结合安置小区、农村改制小区较多的实际,施行“单独组建”“联合组建”“兼合式”及“党员议事会”的“3+1”组建模式,开展“红色业委会”“红色物业”创建活动,把扩大覆盖面和发挥作用紧密结合起来。目前,泉州市城市新区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居民小区党组织覆盖率分别提升至87.9%、80.4%、78.7%。

  建强城市基层战斗堡垒

  泉州市委把提升城市新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作为城市新区建设的排头兵,创新设置方式和工作方法,更好地服务和促进城市新区建设发展。

  泉州市委积极推行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研究出台《提高党支部建设质量六条措施》等多项政策,在城市新区基层党组织全面开展“海丝先锋”达标创星活动,对城市新区26个软弱涣散社区党组织按照“一支一策”原则进行专项整治、逐个整改提升,使城市新区党支部成为城市各项工作强有力的“红色堡垒”。

  泉州市委不断选优建强基层党务干部队伍。着重抓好城市新区基层党务干部队伍管理、使用、培养三个环节,组织开展社区党组织“领头雁”引领示范专项行动,建立社区干部退出调整、社区书记县级备案等机制,公开选聘514名城市基层党建专职工作者,同步纳入城市新区社区“两委”“两新”党组织书记人才库重点培养,有效解决城市新区党务干部人少事多、思想和能力跟不上等问题。

  泉州市委大力构建区域党建共同体。针对城市新区的辖区资源、驻区单位普遍较少特点,策划开展“城市基层党建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心城区基层党组织等党建资源采用“双报到”、挂钩联系、志愿服务等方式向城市新区集聚,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组织全体党员开展“亮承诺、办实事、比作为”,引导打造出“三诺”“党员驿站”“比邻党建”等系列党建品牌。

  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

  面对城市新区居民群众流动频繁、群体各异、地点多变等新情况,泉州市委按照“群众集聚在哪里,党建工作重点就在哪里”的工作思路,着力强化城市新区基层党组织治理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居民群众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

  在化解矛盾纠纷方面,泉州市聚焦拆迁安置、“村改居”居民群体原有习俗难以完全转变、矛盾纠纷集中在“邻里纠纷”“鸡鸭上楼”等问题,探索推行了“疏堵结合”治理模式。

  一方面,在充分考虑居民旧有习俗基础上,社区党组织牵头制定全新居规民约,建立“圆桌议事会”等协商机制,形成社区“大家”意识;另一方面,在充分考虑原有务农居民需求基础上,街道党工委统一安排有工作意向的居民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协调有继续务农意向的居民到邻近未建设空地集中种植养殖,逐步适应城市生活方式。

  在引领居民自治方面,泉州市委大力实施城市新区居民自治管理新模式,变“替民做主”为“让民做主”。

  例如,根据城市新区街巷古厝、自建房屋较多等特点,泉州市全面推行城市新区“街巷长制”管理模式,聘请住户党员担任街巷长,负责掌握社情民意、联络有关单位,带动居民群众共同参与,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建体系。

  而根据城市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较多、外来人员占人口总数1/3等特点,泉州市依托街道社区联席会议、兼职委员等机制吸纳外来党员代表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管理,共同推动落实外来人口子女就学、健康服务、法律维权,让外来人口实实在在感受到新家的温暖。

  在强化党员管理方面,根据城市新区中“候鸟党员”“外来党员”等党员群体管理难度大的特点,泉州市委构建了以人为本管理模式。

  依托党群服务中心、行业协会等载体,泉州市委让每年农闲定期进城居住的农民党员群众就近开展组织生活、商议乡情民意,积极参与到城市新区治理中,有效解决“候鸟党员”在农村和社区党组织管理“两头难”的问题。

  另外,街道社区党组织与辖区公安、民政、卫计、企业等健全外来流动党员定期排查、信息采集等联动机制,主动上门为外来流动党员提供报到、咨询、转接等便捷服务,注重将困难流动党员纳入党内慰问帮扶范围,将优秀流动党员骨干培养成企业骨干、选为小区党支部书记或楼栋长,让外来流动党员愿意“安家落户”。

党建引领城市新区基层治理的“泉州实践”
党建引领是基层治理的“主心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