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9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放大产城融合的溢出效应

■沙 磊 《 中国城市报 》( 2019年11月25日   第 02 版)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从2016年起,贵州省数字经济增速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第一,且数字经济吸纳就业增速连续两年为全国第一,推动贵州省经济增速连续八年位居全国前三;塞外城市乌兰察布,随着华为、苹果、阿里巴巴等企业的落地,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势不可挡。正因此,“南贵北乌”成为了两地崭新的名片。

  反观那些曾经因矿产资源而兴的城市,如“煤都神话”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煤炭王国”陕西省神木市、“煤铁之乡”山西省阳泉市等,在遭遇资源被掏空、环境被污染之痛后,积极谋求产业转型发展。这一幕,与老工业城市重新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如出一辙。

  一个产业的兴旺,可以激活一座城市的活力;一个产业的没落,可以削弱城市发展的动能。盛衰之间,规律何在?显而易见,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

  实践充分证明,以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城市服务功能完善、边界相对明晰的城市综合功能区为特征的产城融合发展理念,是新时代各地产业调整和发展的契机。这可以使现有单一生产型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升级。

  作为一个频频曝光的“高频词”,产城融合既是努力方向,也是动力引擎。研究表明,产城融合是城市创新发展的平台和载体,是城市文化与产业结构的有机结合;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道路,是一种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融合发展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那么,新时代的产城融合到底该如何发展呢?

  产城融合发展的逻辑必然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统筹城市空间、规模、产业结构,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布局,从过去单一的“经济体”转向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综合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居民幸福、宜居宜业理应成为发展目标。比如,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聚焦5G通信、数字文创、人工智能三大新经济主要门类,每年设立5000余万元业界共治专项资金,以产业社区为核心,推动产业功能区实现功能复合、职住平衡、服务完善和宜业宜居。

  国家发改委提出,到2020年将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产业和城市深度融合、城乡环境优美、居民生活更加殷实安康的新型城区。产城融合是有硬性要求的,不是凌空蹈虚的,尤其要坚持集约发展,科学划定开发边界和各类生态保护红线。

  按照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首席经济学家李铁的划分,城市发展和产业结合已经进入中后期,服务业在城市占据主导地位的阶段。只有保持近乎于严苛的态度,才能有效防止“摊大饼”式扩张和化解“空心化”等城市病。

  总之,产城融合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区域产业空间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通过持续放大产城融合的溢出带动效应,才能为城市能级提升装上动力强劲的新引擎。

强扭的“孝心之瓜”或许并不甜
放大产城融合的溢出效应
信用约束
智能客服惹人烦,找个“人”来说话有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