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9年11月04日 星期一

父亲的初心

■白志强 《 中国城市报 》( 2019年11月04日   第 20 版)

  上世纪70年代,父亲所在的公社里只有一所卫生院,医疗资源极为稀缺,群众看病极不方便。后来,政府开始选派有文化基础的人去接受医疗培训。于是,中学毕业、身为党员的父亲理所当然地被抽调去学习。从那时起,父亲便踏上了自己的赤脚医生之路。

  虽然当赤脚医生挣的工分并不多,但父亲特别珍惜这个机会,全心全意地为大伙服务。每治好一个病人,他就感到无比开心。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赤脚医生是个光荣且实用的职业。“赤脚医生向阳花,贫下中农人人夸,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万家。出诊愿翻千层岭,采药敢登万丈崖,迎着斗争风和雨,革命路上铺彩霞。”这首流行于上世纪70年代歌颂赤脚医生的歌曲,如今父亲哼唱起来依旧动听。

  1981年,父亲考取了陕西省榆林地区卫生局颁发的“赤脚医生证书”;1999年,他又考取了陕西省卫生厅颁发的乡村医生中专水平证书,完成了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的转变。身份虽然发生了变化,但父亲那颗坚持为乡亲们解除病痛的初心没有改变。那时候,不分村里村外,无论严寒酷暑、白天黑夜,只要乡亲们需要,父亲便随叫随到,哪怕是耽误了家里的农活,也毫无怨言。

  那时候,虽然家里条件不好,但父亲却让我们五个兄弟姊妹都上了学。为了挣够我们的学杂费,父亲在田间地头和房前房后都栽了树,这些树长大后就变成了我们的学杂费。但随着孩子们年级的升高,费用开支越来越大,家里的经济终于撑不住了,周围的人纷纷劝说父亲:“让子女们都回来务农吧。”每次听完类似的话,父亲都很沉默,蹲在地上不停地抽烟。

  每当家里岁数稍大一些的孩子主动说不上学时,父亲便会很生气:“怎么能半路放弃?多挨一年就能多上一年学,咱们总会熬过去的。”在临近开学的那段时间里,父亲经常半夜才回到家。而且神奇的是,每到开学前一天,我们的学杂费总会有着落。

  直到上高中后我才明白,在那些漆黑的夜晚里,父亲总是高一脚低一脚地去往各家借钱。村里人虽然有时并不能理解父亲的决定,但凭着父亲行医多年树立的良好口碑,只要他开口借钱,大家都会竭尽所能予以帮助,并且从不催要。而父亲手里只要有点钱也会及时还给乡亲们。如今,每当我想起当年的那些情景,以及家里那个厚厚的账本,总会感慨万分。

  新中国成立时父亲还不到一岁,算得上是共和国的同龄人。现已离开医疗事业多年的他依然喜欢跟我们讲起过去的故事,喜欢整理他的旧药箱,喜欢跟我们念叨一句话:“做事要有恒心,不管干什么工作都要踏踏实实,不贪不占,做个干干净净的人。”或许,这就是父亲,一个有着49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的初心吧。

纯棉人生
长城秋色
好书推荐
父亲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