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9年11月04日 星期一

专家聚首八达岭共话如何讲好长城故事

“长城修缮应以现状保护和最小干预为原则”

■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亚欣 《 中国城市报 》( 2019年11月04日   第 18 版)

  长城上下两千多年,纵横上万里,是人类历史上宏伟壮丽的建筑奇迹和无与伦比的壮美景观,亦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日前,2019北京八达岭长城文化节在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举办,旨在彰显北京在全国长城保护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长城文化带建设成果,推动长城保护和文化挖掘。

  在长城沿线地区中,北京地区的长城保存最完好、价值最突出、工程最复杂、文化最丰富。延庆区作为北京西北门户,境内长城达179.2公里。回眸半个多世纪的长城开放史,从某种意义来看,世界认识长城是从八达岭开始的。延庆不仅有举世闻名的八达岭长城,还具备北京地区实有墙体长度最长、形制体系最丰富、区域文化最独特、景色最壮观的特点。

  加大长城保护力度,推进长城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是新时期我国文物工作的要求。早在2005年,延庆区政府就率先在北京市范围内启动了长城保护行动,开展对全区范围内长城的调查工作。经过3年艰苦的野外调查,全面摸清了长城的分布、特点以及保存状况,为后续的保护利用提供了翔实的基础数据支持,并在此基础上启动了长城及其附属文物有计划的抢救保护工作。

  延庆区政协副主席张留全表示,从2017年北京市加速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开始,延庆区积极响应,以长城文化带建设为抓手,吹响了决胜绿色发展的冲锋号。

  文化节论坛上,关于长城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成为众专家和学者热议的焦点。“把长城保护做真,是当务之急。排除长城险情,保护其完整性、真实性和历史风貌尤为重要。换言之,长城修缮应以现状保护和最小干预为原则。”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董耀会强调,要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北京市文物局文保处处长李粮企直言,应从进一步推进长城抢险加固、提升保护管理水平,修复长城赋存环境、构筑长城生态屏障,传承长城文化价值、弘扬长城民族精神,统筹人口资源环境、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加强协同组织、保障项目实施等方面提升对长城的保护发展水平。

  近年来,延庆区在保护和发展长城文化的同时,还坚持不断挖掘当地的旅游文化内涵,尝试推出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和文化旅游品牌活动,为当地旅游休闲产业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八达岭长城景区围绕着“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以建设长城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带为重点,着力推动了旅游产业发展实现新跨越。

  谈及长城文化与文旅融合,中国人民大学美学与现代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张成源指出:“旅游产业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发展全域旅游,要重视相关附加值产业的衍生、文旅IP的创造和打造,这些是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瓶颈的重要手段。”

  此外,文化创意产业既是北京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幸福产业。新时代、新语境下如何有效打造独有的长城文创IP是当前业界值得思考的时代命题。

  在中国长城学会宣传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夏伟业看来,文创产业特别是打造文化IP方面,最核心的驱动力应是创新。以长城文化为例,“在对长城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意义就是创新的过程,如明长城具体长度是8858.18公里,该数字就可以引出长城背后的故事,从而对其进行一系列的IP创造。”

念好“紧箍咒”能实现全民文明旅游吗
大兴机场成北京网红打卡地
“长城修缮应以现状保护和最小干预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