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9年10月21日 星期一

龙潭村: 从贫困村到网红村的文艺复兴之路

■中国城市报记者 康克佳 《 中国城市报 》( 2019年10月21日   第 16 版)

  修复前后的龙潭村。
  李 锐摄

  龙潭村古民居改造为文创空间,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李 锐摄

  初秋时节,隐匿在山峦深处的龙潭村被阵阵桂花的香气和水雾围绕。在暖阳下,青石板路,小桥流水,沿溪而建的民居,“颖水三墩驻、西溪七拱桥”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古廊下、老宅前,木工师傅正在修整古色古香的梁椽,路边安详的老人拄着拐杖乐呵走过;小桥旁,大人小孩撑起画架,用画笔描绘着眼前美景。

  然而,谁曾想,这座被绿水青山环绕的传统村落在两年前还是不到200人、带着“贫困村”帽子的空心村。如今,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的龙潭村入列第二批福建省级传统村落,实现了华丽转变。

  

  盘活古物延续了村庄文脉

  地处熙岭乡东南部的龙潭村是福建省的省级传统古村落,据龙潭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夏兴勇介绍,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村落保存相对完整,房屋建筑风格鲜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台戏、一坛酒”独具特色。

  随着时代的变迁,由于人均耕地面积较少,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外出务工,让原本1400多人的村庄一度只有200多人留守,一座座老宅曾因年久失修,只余残垣断壁。

  “我们村原来有120多栋明清建筑,由于建造年代久远,并不适于如今的人们居住,继续保存又需要重金修缮,拆除重建又于心不忍,取舍之间,只能看着古民居被岁月慢慢侵蚀。”夏兴勇说。

  近年来,为了推动文创产业扶贫,屏南县因村施策、创新实践,闯出了“党委政府+艺术家+农民+古村+互联网”的“屏南文创”模式,民居文化成了其最具魅力的部分,这也让许多村民对龙潭村的复兴有了信心。

  在屏南县传统村落文创产业项目的带动下,2017年5月,龙潭村开始实施文创产业助推乡村振兴计划,引进文创和专业设计人才,组建民间工程队,先后对60余栋古宅进行重新设计和修复。

  “针对古宅多为土木结构的特点,我们聘请老工匠艺人,采取传统工艺进行修复。”夏兴勇告诉记者,传统民居是当地村民的时代记忆,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它承载着村庄的灵魂,延续着村庄的文脉。建新中如何守旧,革故后怎样传承,这是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

  “因此,我们在聘请老工匠艺人的同时,由村子里统一采购原料,这样不仅节省了开支,也以“拯旧如旧、保持原貌”的原则,修建如初。”夏兴勇说。

  除了对房屋进行修缮,为了盘活文化遗产,龙潭村在古村落修复的过程中也注重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夏兴勇介绍,目前,龙潭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平戏唯一留存的地方,这个剧种没有曲谱,只有少数的手抄剧本。数百年来,它就依靠着农民艺人口传心授得以传承,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个剧种日益衰落。为此,龙潭村建起四平戏博物馆,复兴“戏窝子”,戏班子重新开班。

  屏南红曲制作与黄酒酿造技艺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龙潭村家家必会的手艺。如今村里也建起了黄酒博物馆,传承酒文化。

  “移民”助古民居

  显复兴之态

  除了文化的传承,在保护古民居的过程中,龙潭村创新推出“认租15年”运作机制,以吸引社会资金修缮古民居。“谁租房谁修缮,与租客签订15年合同,15年内每年每平方米只收3元钱租金。”夏兴勇说,目前,龙潭村有32栋古民居采取这种做法,吸引了国内外100多人前来承租修缮古民居,长期定居。

  当荒废的老宅被认领修缮后,既保存了村庄原有风貌,文化创新也赋予了村庄新的文化功能和价值,龙潭村显现出由里及外的复兴之态,也带来了崭新的旅游体验。穿行阡陌,辗转街巷,记者看到,龙潭村的老房子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外来“移民”,或开书屋,或建民宿,成了屋子的新主人。

  来自北京的何素珍是一名国企退休职工,当她第一眼见到龙潭村就爱上了这个地方,并在村里租下一幢废弃多年的老院落,花了近40万元改造成文创空间,名为“悠然之家”。

  她告诉记者:“这里的民风淳朴,人情味浓,相处交流十分融洽自然,不感觉有丝毫隔阂。”在村里,何素珍和村民一起从零基础开始学习油画,边画画边经营文创空间。

  像何素珍这样的新移民在龙潭村随处可见。来自江西的曾伟也是新移民的一员。“我和朋友合租了一幢古民居作为文创空间,名为‘静轩’。还与妻子租下了两幢,按照我们理想中的样子改造成了书屋和咖啡屋,取名‘随喜’。”曾伟说,白天,他的妻子去村里小学支教,而他或是创作或是向老乡们学习种菜、酿酒技艺;晚上,他和新村民们哼上几首流行音乐,和老村民们唱上几段“四平戏”,日子过得悠闲自在。

  “品一壶香醇的黄酒,听一曲温软的四平戏,看一看潺潺流过的溪水”正成为村子里新老村民共同的生活方式,而这一切的改变离不开政策的支持。

  据了解,屏南对文创产业起到引领或重要影响的艺术家给予资金、设备支持,对取得重大成效的给予奖励;对长期在屏南驻村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艺术家、工作室,能产生一定带动效应的,给予1至3年的租金补助或房租补贴。

  夏兴勇说:“我们先引精英再引资金,我们对每个想入住的创客都严格考量,必须是年轻有活力、能相互融合共发展的人,这样的人才能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

  为了留住“新村民”,龙潭村两委从小处入手,给他们发放居住证,提供无微不至的照顾,让其有归属感。来自英国的定居者布莱恩感慨地说:“我去过世界许多地方,我觉得这里的生活最和谐!”

  新业态让贫困村焕发生机

  人来了,村活了。如何能让老村子有新的生活和新的业态,这成为龙潭村下一步发展的重点。

  “我们在村里建起了画室,不论老幼都可以到这里免费领取绘画工具,免费学画画。”夏兴勇告诉记者,随着村容村貌的改变,现在的龙潭村在艺术爱好者眼中是一个处处是美景的写生和摄影首选外景地,慕名而来的文创工作者不仅将更多的文创产业带到龙潭,也将村里的休闲旅游业带上了新的台阶。

  在龙潭村,记者看到不少古色古香的民居摇身变成了极具闽南特色的民俗,依溪而建的小楼变成了带有现代气息的咖啡馆、酒吧。此外,村里还建设有公益艺术教学中心、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等一批文化休闲公共设施,搭建了古村的文化平台。用夏兴勇的话来说,开发文创产业带给了龙潭人新的生活。

  “文创团队的植入,是通过艺术家的眼睛发现被我们忽视的遗产价值,也通过艺术家的思维拓宽了村民的发展思路。”龙潭村村委会主任陈孝起说,随着新村民们来到龙潭村,老村民们在思想上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在这住了大半辈子了,怎么也想不到还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50多岁的陈孝高家里的百年老屋如今十分热闹,他与妻子办起了民宿,生意红火,看着旧房子变成“聚宝盆”,陈孝高的妻子喜上眉梢。

  据了解,龙潭村已有80幢古民居进行了修复性建设,既保存了村庄原有风貌,又发展起书吧、咖啡屋、民宿等新兴业态。每逢双休日,龙潭村广场都停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大巴。许多在外的村民和大学生开始返乡创业,他们或出租闲置院落,或成为文创项目员工,或自营餐饮、民宿、传统手工艺等项目。

  “我们利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从贫困村到文创村的转变,民居文化的兴起,给龙潭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新老村民的共存共生,让原本死寂的龙潭重新焕发了生机,也给乡村发展打开了一条新的思路。青山依旧,黛瓦如故,与绚丽油彩交相辉映后,终将是一个不一样的龙潭村。”夏兴勇说。

龙潭村: 从贫困村到网红村的文艺复兴之路
电商品牌“澄城老哥”助力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