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9年09月30日 星期一

安徽合肥:致力文化强市 夯实文明根基

■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亚欣 《 中国城市报 》( 2019年09月30日   第 05 版)

  安徽合肥肥东区风光。
  李 玮/视觉中国

  小志愿者在合肥市明光路街道填海巷社区书院整理图书。
  人民图片

  孩子们在合肥市蜀山区井岗镇禾美陶艺馆学习陶器制作技艺和陶艺文化。
  人民图片

  文明创建,永远都是进行时,是一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马拉松”。2017年,安徽合肥市蝉联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对于合肥而言,这一成绩的取得实现了由第四届文明城市的“破冰之旅”,到第五届文明城市的“品质之旅”,而今迈向了第六轮全国文明城市的“提升之旅”。

  去年以来,合肥市围绕建设“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目标,着力巩固文明城市建设成果,持续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水平,城市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社会风气更加向善向美,城市文明之美愈发彰显。

  

  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安徽省合肥市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闻名海内外。如今,文化是合肥最大的“不动产”,作为保存这笔文化财富的土壤,这座古老的城市在用文化下一盘怎样的棋?文化在文明城市的建设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以精心服务夯实

  “文化强市”根基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合肥的目标远大——打造全国一流的文旅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全国乃至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围绕着这个目标,合肥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厚植根基,要孕育出城市的“文化基因”。

  近年来,安徽名人馆、渡江战役纪念馆、李鸿章故居、市文化馆新馆等一批市级新馆陆续建成。这批市级文化场馆搭起了合肥文化事业的骨架。

  此外,还有已被列入市重点公益性项目的合肥市博物馆,目前正在优化选址。

  有了骨架还要有丰富的血管,才能将养料输送至机体各处。目前,市、县(区)160个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全市已建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34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966个,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正在形成,市、县(市)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逐步完善。

  文化场馆不但要建起来,还要用起来。近年来,全市公共文化场馆围绕基本文化服务功能,精心设置服务项目,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特色文化活动,形成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合肥市少儿图书馆《“流动的书香”——汽车图书馆服务偏远地区和农村留守儿童》项目先后获得2018年全国出版界图书馆界“全民阅读优秀案例”、安徽省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十佳优秀创新案例”。合肥新春文化庙会、全民文化活动季、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等一系列文化活动以及“大湖名城·悦读合肥”全民阅读活动等文化品牌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谋划和推进

  阅读“细胞工程”

  2017年以来,合肥市围绕“加快打造书香合肥,创建全国乃至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的目标,按照“馆店一体(图书馆+书店)、两业融合(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功能多元(阅读+休闲+展示+活动等‘4+X’功能)、双轮驱动 (政府+市场)、构建网系(15分钟阅读圈)、便民惠民”的思路,大力建设城市阅读空间。

  2017年,合肥市县两级财政共投入2亿元经费,建成开放政府主导的城市阅读空间80个,数量位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已经形成了引领优势;2019年再建30个,总数达到110个,在全国省会城市率先形成“十五分钟阅读圈”。

  每个阅读空间像珍珠一样散落在大街小巷,呈现出“小空间支撑大未来”的效应。

  合肥还将积极推进“细胞工程”,以建成的城市阅读空间为旗舰,在周边楼宇、商场、影院、餐厅等场所布点,逐步形成“1+100+X”的立体化、全覆盖阅读服务体系。

  提升参与感与吸引力

  文化生活按需“上菜”

  在合肥,有许多背井离乡的农民工,他们从农村来到城市,既怀揣着对新生活的渴望,也经历着无数艰辛。

  为给他们更多城市归属感,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合肥市包河区依托临工集散中心,常年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放电影、开讲座、送春联、猜灯谜……文化活动不断,集散中心还设了图书角,我们大伙儿乐在其中!”常年在合肥打工的外来务工人员王业东高兴地说。

  “保障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鼓励支持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向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包河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中提出。目前在包河区,依托各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各类公共文化场馆开展的老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企退人员艺术节”连年举办;针对残疾人群体,公共文化机构通过设置无障碍设施、开展无障碍电影放映服务等,使残疾人就近就便享受文化服务;针对农民、民工群体,打造农民工文化驿站、农民文化乐园,举办农民工艺术节等,满足农民工群体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文化需求。

  为提升文化活动参与感与吸引力,群众还可“按需点单”。如今在包河区滨湖世纪社区,节日庆祝、阅读分享、科普讲座、文化传承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火热开展,居民们纷纷表示活动“接地气、合口味”。

  “合口味”的背后,是社区变“群众端菜”为“群众点菜”的种种努力。

  “社区每年设置200万元居民自治基金,100万元种子基金,鼓励居委会、自治组织等针对居民需求策划、申请、开展活动项目,给居民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滨湖世纪社区党委书记束红英说,通过“按需点单”,公共文化服务更加“精准对接”“暖心贴心”,群众满意度、参与度逐渐提高。

安徽合肥:致力文化强市 夯实文明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