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9年09月09日 星期一

治理老旧小区停车难须综合施策

■孙晓东 《 中国城市报 》( 2019年09月09日   第 02 版)

  针对各地正在推行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住建部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鼓励有条件地区配建公共活动场地、停车场。有媒体报道称,目前,至少有十多个省市的老旧小区改造方案明确把增加停车位作为重点。

  老旧小区“停车难”,是历史遗留问题,也是现实中亟待解决的难题。“抢位大战”烦恼多多,不仅耗费时间精力,更影响邻里关系。应当说,十多个省市老旧小区改造方案明确把增加停车位作为重点,体现出各级党委政府解民忧、惠民生的担当。同时,这道考题也考验着城市管理者及相关组织的治理智慧和能力。

  老旧小区建设之初车位规划不足与近年来居民汽车保有量激增产生矛盾,这成为城市“停车难”问题的集中体现。根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2.5亿辆。与之相对应的,却是城市汽车与停车位的平均比例约为1:0.8。而聚焦老旧小区,问题则更加突出,每百户拥有几十个甚至十几个车位的现象很常见。究其原因,车位供给不足是直接原因,乱停乱放、管理不善也加剧了车位的紧张状况。

  破解老旧小区“停车难”,增车位是当务之急。从内部挖潜角度看,主要向空间要效益。既可以横向“挤”出车位,对绿化带进行科学合理优化,也可以纵向“长”出车位,建设地上停车楼或地下停车场。而放眼小区外部,则应当着眼停车位资源空间不均衡与时间不均衡问题双管齐下。在空间上,将小区停车位纳入社区、街道乃至城市整体管理当中统筹考虑、系统解决,让小区内停车位、小区外停车场都能够充分利用、相得益彰。在时间上,不妨推行“潮汐式”停车,把小区周边单位的闲置车位、车位的闲置时段纳入治理体系,最大限度降低车位的空置率、提高使用率。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弥补停车位总量的不足,也有利于缓解停车位资源的结构性短缺问题。

  老旧小区“停车难”,是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治理中念好“增”字诀是基础,念好“管”字诀是关键。应当看到,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车位绝对数量的增长是有“天花板”的,长远来看得靠有效管理,形成车位利用最大化的常态化机制保证。现实中,面对外来车辆挤占小区车位、无序停车、私装地锁等问题,加强老旧小区停车专业化管理已是众多居民的呼声,而引进物业加强管理成为不少老旧小区的选择,具体措施比如安装门禁,设置车辆识别系统,或者根据实际情况收取合理的车位使用费等。

  当然,小区或社区的“微管理”有赖于宏观的整体制度设计和政策、资金的有力支持。正如一些城市目前已将治理老旧小区“停车难”纳入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议事日程,并且至少从公共停车场、老旧小区停车位、路边停车泊位三个方面入手破题。如此一来,老旧小区车位“扩增量”或“优存量”都增加了腾挪的制度空间和物理空间。

  无论宏观治理还是微观管理,现代化管理模式与技术都是可以凭借的“利器”。比如智慧停车、共享车位技术,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能够为破解“停车难”问题插上科技的翅膀。

  治理老旧小区“停车难”是一道综合考题,这道题目并非无解,而是可以多解,这就意味着必须综合施策。长远来看,还需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优化城市区域的布局。只有坚持民生优先,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形成“一盘棋”思想,凝聚治理合力,建立巩固长效机制,才能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治理老旧小区停车难须综合施策
给临期商品 找个“家”
提升管理
“人脸识别”进课堂,管理与教育如何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