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9年07月01日 星期一

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

■张正河 《 中国城市报 》( 2019年07月01日   第 16 版)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非常快。改革开放40年来,全国人口数量由8亿到13.5亿,国家GDP总量从2000亿美元到13万亿美元。当今的中国城镇化率达到60%,信息化应用水平达到世界一流。

  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农业信息化又该怎么办?其实,中国的城镇化、世界的城镇化都不可能离开农业、农村、农民。回顾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改革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仅仅三五年,中国农民就从过去吃不饱饭变成卖余粮的情形;改革伊始的10年光景,中国的乡镇企业就占据半壁江山。这么来看,城镇化的第一个阶段是农民造田种粮食,第二个阶段是农民开始造工厂,第三个阶段是农民造城。可以这样来说,从1993年到现在,农民造田、造厂、造城,造就了城镇化。在造城的进程中,中国的城镇化还有空间吗?答案是有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空间。

  2017年12月,中国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如何实现这些愿景目标?2006年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2018年又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些政策的本质就是要通过产业发展让农民富裕起来,通过环境治理让农村环境美化起来,通过制度建设让农民获得幸福感。

  中国地区间存在自然社会差异、发展的不平衡,从空间上讲,生产力和城市分布是很不平衡的,但如果将经济因素加进来,不平衡状态会有很明显的改观。人口和资源比是很重要的指标,资源的含义不仅是土地的宽窄问题。2000年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胡焕庸线东南侧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3.18%,集聚了全国人口的93.77%以及全国GDP的95.70%。

  目前,已建成的大都市,诸如上海、西安、深圳等,具备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具备中枢的支配地位、完整的城市等级体系;都市圈中的各城市具有明晰的功能分工,发达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而且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由此可见,东部大城市与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为经济和人口的聚集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应得到重点发展。在该区域,加快小城镇甚至中心村建设不仅可行,而且必须重点发展。对西部而言,应该重点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地级市等大中城市,有选择地发展县城及少数中心镇,包括处于“增长极”周边的、相对独立且发展条件较好的旅游县城及中心镇。

  在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的思路下,我们该怎么办?要想回答好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先要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

  一是土地的去留。在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土地怎么利用开发?基于我们的研究,在东部地区,种粮食收益约为500元/亩,种经济作物收益约为1500元/亩,办工厂的收益约为16—20万元/亩,房屋开发的收益达到50万元/亩。就经济效益来比较,农业是相对最低的。

  二是农民的去留。谁还做农业?如何让农民做到体面?这是我们面临的问题。农民的去留在于能否得到公正的待遇。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我们根据国内外的经验来看,如果今后农村人均收入能够占到城市收入的59%左右,就可以算是城乡统筹、美好社会的景象了。

  三是村庄的去留。很多人总希望村变成镇,镇变成市,市变成都市圈或者城市群。但除了这一正向变化,还有负向的变化。以河南省开封市举例,在宋朝时,是当时世界第一大都市,现在规模则小了很多,这也代表了一种方向。因此,不要仅仅局限于朝着正向发展,要知道其实有很多地方并没有发展的空间、资源。我们把村庄分成几个类,有些可以自然消亡,有些需要留下,有些可以发展,当然还有一种类型的村庄必须保存下来,因为它们具有文化DNA,比如说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四是产业的去留。很多县市,大多的优势产业是绿色、天然、休闲。这些产业的发展要实现三产融合,还需要有龙头企业的带动。基于产业选择的科学思维,我们要明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适合条件,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并实施好规划。

  总而言之,要统筹实现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做正确的事。全国大区域协调、东中西协调、区域内大中小城市间的协调,以及产业间的协调非常重要。第二要尊重科学,勇于创新,并且坚定目标,重在实干。以“正合、地道、规律”为原则,勇于创新,不要按部就班,关键是要合理规划并实施好规划。第三要提升服务品质,重视实用人才的培养。(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城乡融合发展亟需激活要素流通
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