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9年04月15日 星期一

考古是耽误西安地铁建设的“罪魁祸首”?

《 中国城市报 》( 2019年04月15日   第 07 版)

  近期,网传西安地铁施工期间“偶然”挖出了“废丘”遗址并遭到破坏,文中不仅分析考古工作是耽误地铁建设进程的“罪魁祸首”,还调侃文物局上班如上坟,忙起来对没太大价值的文物随意处理。一时间,将文物保护工作推向了风口浪尖。这其中,哪些是谣言?真实的文保工作又是怎样的?日前,记者针对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了采访。

  谣言一:地铁盾构施工伤及文物?

  真相:“对不起,我们不在一个维度。”

  根据考古资料和调查研判,西安城区范围古遗址和古墓葬埋深一般不会超过10米,而地铁盾构施工在地面10—18米以下,所以不会与文物“碰面”,又何谈伤害?城区以外有较大较深的古墓分布,但地铁盾构作业区也多在已建成的道路、建筑等地下进行,而这些区域过去在进行道路、建筑施工时事先已进行了文物勘探和考古发掘,盾构也难遇文物。

  谣言二:地铁施工“偶然”发现文物?

  真相:“别把文物部门当小透明。”

  西安每一条地铁从线路规划到施工,文物部门都一直“在线”。规划时,地铁线路已经规避了已知的重要遗址区;施工前,会先行对地铁开挖的站点、调度站等进行考古勘探;考古勘探出有遗址或古墓时,要先进行考古发掘;考古工作结束后,才开始进行建设。规划、勘探、发掘、保护,这一系列环节都有着一套严谨的流程规范。

  当地铁遇见文物,如何处理?如西安地铁二号线建设中,针对地铁下穿西安城墙、钟楼等文物建筑采取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工程保护技术措施,如采取双向绕行、加大埋深、盾构施工、控制沉降、采用暗挖法、无缝接轨等,对中国其他城市地铁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具有借鉴意义。

  谣言三:西安文物太多,会草率处理不太重要的文物?

  真相:“一视同仁,路子不野。”

  针对发现的地下文物均要进行考古发掘,需要经历申请发掘证照、现场发掘清理、照相、测绘、现场保护、加固、登记编号包装提取文物等步骤。“像做手术一样,不论大小,程序步骤一样都不能少,要把资料全部提取完,不会草率处理。”西安市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唐龙介绍道,保护文物是国家利益,对所有考古发掘都是一视同仁的,只是最终的展现方式会有不同。

  毕竟,仅目前西安地区在册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点就有324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64处……数量大、分布广、级别高,如此丰富的文物资源,决定了西安的文保工作必须依法依规、按步骤、分重点的进行保护并展示。

  谣言四:考古是对文物的破坏?

  真相:“文物工作者是还原历史的探索者。”

  唐龙告诉记者,考古工作关注的是三大哲学命题中的前两个——“我是谁”“从哪里来”。考古是文物保护的基础性工作。考古所提供的物质凭证,是沟通古人与现代人的“时光隧道”,能让现代人直观感受到古人的生产、生活场景及创造的绚烂文化。

  “没去过三星堆之前,不能清晰地理解什么是‘纵目’之人;看过何家村窖藏出土的美轮美奂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才能感知到唐代杰出制作工艺与科技发展水平。”提到出土文物,唐龙娓娓而谈。

  也正是有这样一批默默无闻的考古探索者、文物守护者,埋藏在地下千年的文物才能拭去历史的蒙尘,焕发出全新的光彩。

西安用创新实践说“不”!
考古是耽误西安地铁建设的“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