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9年04月15日 星期一

文物保护和开发建设不可兼得?

西安用创新实践说“不”!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王姿予 《 中国城市报 》( 2019年04月15日   第 07 版)

  西安是一座建立在古迹遗址上的城市,十三个王朝建都于此,这一历史地位让西安的现代城区与古代文化遗产区严重叠压,重要遗址区约占中心城区面积的41%。这些在外界看来是西安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却是西安发展的沉重“包袱”。

  2015年,西安当选全国文明城市,并于2017年蝉联这一称号。这一荣誉的获得对西安的文保工作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规划发展中寻求“智慧”的平衡,也成就了其独树一帜的城市建设理念。

  “在西安,一锄头挖下去都是文物”,虽是句玩笑,但却从侧面反映出西安文化遗产的丰富性。那么,问题也来了: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如何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利用好这种城市资源,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和谐共生的问题。

  面对矛盾,西安也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协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工作机制和体制。例如,在规划层面上,确定了西安总体布局形态为传承古都的空间发展模式;在法规层面上,构成了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保障,文保工作有了刚性约束,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据西安市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唐龙介绍,针对在建设项目中如何加强文物保护这一难题,2017年12月出台的《西安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条例》中创新性提出“土地使用权划拨、出让前由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开展考古调查、勘探,提出供地意见,考古调查、勘探所需费用由市、区县人民政府承担”。

  “西安所有工程建设开工前、政府在土地出让前,都必须要经过考古勘探,且全市覆盖,这在全国都是少有的。”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王自力说,实行“考古前置”,最大程度避免了城市开发建设中文物被破坏的情况。

  大遗址保护“西安模式”、实施“博物馆之城”建设、发表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行业共识性文件《西安宣言》……西安一直在探索中前进。西安致力于赋予历史文化遗迹新的内涵和新的生命力,使其与现代城市功能、产业发展、劳动就业、市民生活有机结合;更致力于让城市文明在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使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永续的保护与利用,

  “只有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城市功能扩展、特别是与改善百姓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历史文化才能充满生机活力,‘文物’才能真正成为‘文化’,文物才能真正‘活起来’。比如大明宫、昆明池、天坛等遗址的开放,以公共绿地、公园等形式走进了百姓的生活。目前,西安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将文物保护与科技相结合,更好地展示文化遗产,使其真正成为百姓观念意义上的文化,成为现实的、活生生的文化,让百姓能够享受到文化遗产保护带来的红利。”唐龙认为,也只有这样,现代城市发展才能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真正融为一体,才能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找到真正的根基,才能使历史文化成为现代城市文化和百姓生活的一部分,进而成为城市文化的内核与灵魂,增强广大市民的文化自信。

西安用创新实践说“不”!
考古是耽误西安地铁建设的“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