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9年04月08日 星期一

对话叶小文

读书读活 知行合一

《 中国城市报 》( 2019年04月08日   第 15 版)

  记者:您提到退休以后主要忙两件事——读书与做人,音乐与修身。读书与做人是何种关系?

  叶小文:做人,应该读书。

  怎么做一个好人?要读书。“为什么读书便能学得做一个高境界的人呢?因为在书中可碰到很多人,这些人的人生境界高、情味深,好做你的榜样……”钱穆说:“假如我们诚心想学做人, ‘培养情趣,提高境界’,只此八字,便可一生受用不尽。”

  怎么做一个摆脱平庸的人?要读书。“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

  怎么做一个新人?要读书。进入“互联网+”的时代,不能读死书,死读书。要善于在“互联网+”的大趋势中,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中,创造性地读书。如果“互联网+读书”,会不会也创造奇迹?不妨一试。

  读书,要读懂读透。朱熹《观书有感》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到了这样的境界,是何等明了开朗,通达畅快!

  记者:您曾提出“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作为领导干部您从中收获到什么?

  叶小文:这个观点其实不是我提出的。有一次我到基层去,听见一个镇长说自己的座右铭是“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这个镇长说得挺通俗,还挺押韵,我就把它作为座右铭。

  再深入点说,白天光阴似金,最宜多走多干多讲;夜晚沉寂幽静,更适合勤读勤写勤想。坚持走干讲,才能读得透、写得深、想得远;不懈读写想,才能走得实、干得好、讲得准。如此周而复始,其实会另外生出一番快乐的滋味。享受工作,一心一意,忙并快乐着;享受生活,一茶一书,闲并快乐着;享受天伦,一生一爱,爱并快乐着。退休了,“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的精神不能退。三年来,我发表了两百多篇文章,其中包括《求是》杂志上发表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以及《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新华文摘》等媒体发表的多篇文章。

  记者: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浩如烟海,不乏经典之作,如《四书五经》《资治通鉴》《史记》等等。当下,面对着文言文的障碍,网络碎片化阅读侵扰,现代人如何从古籍经典中汲取思想和精神养分?

  叶小文: 现在有一档节目很好,叫《平语近人》,把一些历史典故和我们当前正在干的事业,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而且让人感到深刻厚重,能受到启发。传统经典文化,你用得得体,一句话比讲一百句话还管用。一句好话,让人反复思考、反复琢磨,就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

  但是,年轻人也不能读死书。《四书五经》是好东西,过去为了科举就钻成书呆子了,读成孔乙己了,读成范进中举了,这没有用。学和用结合起来,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知和行结合起来,我们找到这样一个视角,就会有更多更快的提升。

  具体来说,给青年人一个中国搜索引擎,让他去搜索美好,搜索绿色,搜索红色,搜索金色,经典的话很快地搜索过来,然后融到我们知识思想,和我们现实要干的事结合,知就化成行了,这样读书就读活了。

  所以说,不能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传统而传统。一定要和我们的时代脉搏,和我们的生活需求,和我们现在干的事情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汲取到传统文化的思想和养分。

  记者:作为曾长期从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干部,您现在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博导,且著作等身,我认真阅读过《小文三百篇》《做四有县委书记》《多元和谐的中国宗教》等。您如何看待从政与从文的关系?

  叶小文:著作等身不敢说,我也就出了将近20本书,不能等身,最多是半个桌子高。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在从政的时候,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念,要遵守党的纪律,要严格要求自己,同时领导干部也不是一个政治机器,要丰富自己,在坚定信念指导下,用人类优秀知识去丰富自己。人如果没有美好的追求,就会有低俗的习惯。

  另外,还要加强修养,如果不加强修养就顶不住市场经济的诱惑。古人就说,君子是朝乾夕惕,随时绷紧弦。一个人工作很紧张,就要有丰富生活去调剂,可以读书,也包括热爱音乐。我们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无比崇高,精神修养也无比丰富。所以,人要把自己摆到一定境界上,一方面要严格要求,一方面也要有美好向往,包括文化涵养、艺术涵养。

  在位置上,我就把工作搞好。退下来,我也能把文化搞好。所以说,从政、从文是可以统一的。

叶小文读书做人 音乐修身
读书读活 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