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9年02月04日 星期一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公园城市绿色发展

■天府新区战略研究局公园城市课题组 《 中国城市报 》( 2019年02月04日   第 15 版)

  核心提示:

  公园城市建设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营造出“文起来、动起来、乐起来”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让“绿色资产”真正变成百姓的“生态福利”。

  绿色城市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在城市绿色发展道路上,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察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时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这既指出了公园城市建设的价值导向,也表明公园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城市绿色发展思路和公园城市概念的提出,是建立在习近平丰富而深厚的生态文明思想基础之上的。

  生态文明是

  城市绿色发展的应有之义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历史观,是建设公园城市、繁荣城市文明的思想之源。生态环境状况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城市文明兴衰与人民福祉等方面。从历史纵深的时间维度把握公园城市的生态价值,体现了对生态问题的历史责任感和整体发展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对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必须遵循的六项重要原则,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分别对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观、发展观、民生观、系统观、法治观和全球观,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这“五个体系”分别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素、核心内容、保障机制,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勾画了路径。公园城市要突出生态价值,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把“六原则”“五体系”作为公园城市建设的方法论、路线图。

  公园城市应以

  生态为基、四生共融

  在公园城市发展中,生态优美是基础,生产发展是途径,生活富裕是过程目标,生命健康是终极目标。准确把握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充分认识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必须有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在公园城市建设中,要坚持生态文明自然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生态要素引入城市,把城市融入自然,真正实现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城园一体。在物理形态上,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在人文风貌上还要记得乡愁,让公园城市成为诗意栖息之地。

  抓住主要矛盾

  实现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和生产力发展是高度统一甚至是融为一体的。从发展结果看,“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从发展思路看,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不过,两者关系不是机械的并列关系,更不是绝对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有机联系、互为转化的关系。建设公园城市要善于把生态资源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实现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方式,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统一,将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优势,从而为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道路指明了方向。正确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可以实现百姓富、生态优、城市美的有机统一。

  公园城市要有良好的生态本底,把这种生态资源禀赋转化为生态宜居的竞争优势,通过发展大健康、大文旅产业,在集约发展、创新发展上下功夫,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

  生态系统观是建设公园

  城市的方法论和理想追求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这种生态系统观用“命脉”科学描述了“人—田—水—山—土—树—草”之间的生态共生和物质循环关系,用“生命共同体”科学揭示了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之间,通过物质变换构成的生态系统的性质和面貌。山水林田湖、草虫鱼鸟兽的自然要素与产城居业、人文景境的经济社会要素之间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依为命的共生系统,共同构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生不息、永续发展的生命共同体。在环境治理、生态修复方面,不能单打独斗、顾此失彼,否则最终会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生命共同体概念体现出城市统筹发展、系统治理的理念。

  建设公园城市就是要统筹经济、社会、生态多个方面,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补齐生态环境短板,把这些经济社会自然要素聚合为城市生命共同体,建设人类幸福乐园。

  坚持生态惠民、

  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价值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民生观,是建设公园城市的价值导向和政策取向。这种价值观和民生观要求公园城市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宜居宜业。营造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还园于民,还景于民,还绿于民,还水于民。“小康全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生态产品短缺已经成为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公园城市之“公”意在其公共品属性,体现共享发展的理念,特别是共享生态福利,是人民主体性思想的真切实践。建设公园城市就是补齐这个短板,为人民提供更多、更优质、更具普惠性的公共产品。

  因此,公园城市建设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营造出“文起来、动起来、乐起来”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让“绿色资产”真正变成百姓的“生态福利”。

  总之,在公园城市规划建设上,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回答了公园城市按照什么理念来规划、走什么样的发展路子、为谁发展等问题。公园城市必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样板、城市科学发展的新模式。(本文系“天府新区建设公园城市的本底与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公园城市绿色发展
城乡文化融合:农民市民化的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