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8年12月24日 星期一

巍巍木塔,向天再借一千年(城市印象)

■陈城 《 中国城市报 》( 2018年12月24日   第 18 版)

  出雁门关,入应县,木塔雄姿,隐绰可见。走近,峻极神工,天下奇观,赫然入眼。

  

  即便是见惯了摩天大楼的今天,也难用词语描摹初见应县木塔的震撼——平地而起67米的千年木塔直冲云霄,仰望永乐大帝朱棣手书“峻极神工”匾额,陡觉自身渺小,中华文明浩瀚,敬畏心翻涌。其中,有震撼,有膜拜,有不可思议,或与千年登临者略同。 

  应县木塔的始建于辽代,亦即北宋年间。为何中华土地上会出现一座辽塔?还得从幽云十六州历史说起。石敬瑭,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叛将,为向契丹求援,居然割让幽云十六州,甘做“儿皇帝”。石敬瑭如愿以偿地当上后晋开国皇帝,在位七年而亡,幽云十六州却落入契丹人之手,历经百年而不得归。 

  历史上,王朝更迭帝王登场本常事,但如石敬瑭以割地求荣的方式,戕害数百年国运,被后世诟骂者,可谓独夫民贼,一人而已。 

  应县即古应州,在幽云十六州之列,曾为契丹人经营的辽地,也记录下国祚数百年的辽文明,木塔即明证。 

  木塔傲立于塞外,历千年风霜雨雪、寒暑交替、地震兵火而不倒,本身就是一个建筑史和文明史奇迹。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全塔2600多吨,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各层供奉佛像,可同时容纳1500人登临。斗拱——这种中国独有的建筑构件也被运用到登峰造极。塔下瞻仰,朵朵斗拱如簇簇莲花,镶嵌塔身,人誉之“远看擎天柱,近视白尺莲”。

  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千年前古工匠的妙极神思——如此沉重的木塔荷载,伫立千年,地基犹稳,未有偏差,更无倾倒。据史载,千年来应州附近遭受多次强震,仅烈度在五度以上的地震便有十几次——元大德年间,木塔80公里外的大同发生6.5级强烈地震;元顺帝时,应州大地震致舍宇倒塌,唯木塔岿然不动;明朝时,120公里外的灵丘9级强震,木塔丝毫无损;近代,邢台、唐山一带几次大地震,均波及应县,木塔曾大幅度摆动,风铃全部震响,却仍巍然屹立。非但地震摧拉,更有炮火侵袭,只谈近代——1926年,冯玉祥与阎锡山大战山西,木塔共中弹二百余发;1948年解放应县时,国民党军以木塔制高点设立机枪阵地,塔身被12发炮弹击中,木塔均神奇不倒,自有上天眷顾,更因设计神奇,堪称人间奇迹。 

  应县木塔地处塞外,30公里外便可遥望其雄姿,古人行脚自然以此为地标,念之见之,应县将至。木塔礼佛之外,又成出入雁门关的精神图腾,历经辽、宋、元、明、清的朝代更迭,千年守望,行人不绝,风铃有语。应县木塔共有匾额48块,最著名的两块,是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率军北伐,驻宿应州,登城玩赏时亲题“峻极神功”;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击败入侵的鞑靼小王子,后登应县木塔群宴将官,题“天下奇观”。这两幅巨匾,高悬在木塔最高处,让今人幸览有明一代“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的文治武功。落日余晖,麻雀绕塔而飞,如膜拜如瞻仰,又成一景。原来,塔上千百只麻燕以蛀虫为食,千百年护塔卫塔,如有神助。 

  瞻仰木塔,必须提及这个伟大奇迹的缔造者——契丹民族。 

  契丹人曾雄踞北国,自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建国,至1125年耶律延禧被金兵俘虏,再至1218年西辽亡于蒙古,契丹政权存续三百余年,大辽五京(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备焉,称霸北方。辽全盛时虎视眈眈,南与北宋争锋,西与西夏并立,东与金国抗衡,扬鞭所及,四面俱服,写就了一部叱刹风云的历史,缔造了举世瞩目的契丹文,更营造了应县木塔在内的无数建筑奇迹。 

  然而,天下大势分合之间,王朝兴衰恍如一梦,大辽国三百年国运一朝坍塌,其缔造的文化也逐渐为北国的黄沙湮灭,契丹民族也被糅杂于中华文明的进程中。落入余晖下,契丹人已不可寻,契丹文已不可读,唯有契丹塔仍以雄姿傲立,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努力向后人诉说契丹文明的存在。 

  人如沧海一粟,不过百年;塔如沧海一舟,已行千载。应县木塔塔身已倾,且榫卯结构无法重构,面临倒塌的风险。如今,关于木塔的保护有多种方案,但无论哪种方案,木塔难再是原来的木塔,千年奇迹或将从此划上休止符。 

  千年大辽,此塔随风,无声诉说。能否向天再借一千年,让古今来人再体验雄峙燕云的奇迹?朔风野大,已是黄昏,回望木塔,心有祈愿。

巍巍木塔,向天再借一千年(城市印象)
流在心中的河(念风华)
锦鸡红腹映白雪(惊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