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8年12月24日 星期一

欠款16年未还,政府遭遇信任危机如何自救(锐评)

■振宇 《 中国城市报 》( 2018年12月24日   第 02 版)

  近日,陕西省洛川县杨舒乡政府拖欠群众万三锁3万元的新闻报道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这则新闻之所以会被大众关注,也是因为新闻中的若干关键词刺痛了大众的神经:关键词一“餐饮费用”,虽然不能仅凭这四个字就臆想成公款吃喝,但是我们不免发问:结算机制在该起事件中为什么没有发挥作用?缘何会有3万元的结算真空?关键词二“16年”,万三锁坦言,食堂在16年前就已经关闭了,意味着这3万元被拖欠16年甚至更久,那么在这16年中,为什么没有相关的责任人进行债务追踪和经办,早日还请欠款?关键词三“认账不还账”,这是该新闻中让人略感欣慰但又充满遗憾的地方,行政机构改革中原来的乡镇政府合并成为便民服务中心,该债务进行了延续,负责人也明确表示认可,但是几任领导以不是发生在自己任上为由,或不做评价,或不予处理,导致该笔欠款一拖再拖,迟迟没有落实归还。 

  16年,可以改变的事情有很多,比如这3万元的市场价值和购买力,比如一名普通群众对基层政府的期望变为失望,比如一枚公章的公信力随着岁月消磨从鲜红郑重到无足轻重…… 

  每当发生这样的新闻事件,人们都会持续关注。我们会客观分出弱势群体,替弱势群体发声,我们会探索最立体、最全面的事件真相,我们会寻求最合理最适当的解决方法。就像本次事件中,万三锁面对的是一份长达16年未收的账款,在债务面前,似乎债主强势,但是我们明显感觉万三锁的无助和绝望。 

  而便民服务中心所面临的问题似乎更为尴尬,能够承担机构前身的旧账,体现了他们一定的担当职能,但是钱从哪来、以何名义、如何申报、如何做账?应该是他们当下最应该解决的问题。 

  我们还应该寻找需要深思的地方,那就是部分领导的推脱不作为。欠款事实,铁证如山,如若不还,睡觉何安!对于领导,想的是上任作为与己无关,但是对于老百姓,认得是挂在政府门口的牌子、认得是盖在白纸上的章子。倘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更何况是关乎老百姓的民生大事,这样的怠慢更急需修正。 

  笔者认为,对于该事件,便民服务中心应该责成具体经办人,限期进行债务归还,老百姓的钱不能拖,这是处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原则。至于款项来源,需向上级部门进行情况说明,同时应该整理在乡镇部门合并过程中的债权债务资料,将可作为相关情况说明的佐证一并提交;若无相关资料,则应召集当事人进行证据搜集,而后一并提交。总之,不能让群众等得太久,16年已经过去,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基层政府作为与老百姓最为贴近的执政单位,在执政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层政府的业绩体现不是做了多少报告、增加了多少数据,而是乡镇道路是否还会积水、留守老人儿童生活中的困难能否解决、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发展如何、大家伙用水用电是否更加便利……这才是基层执政的重中之重。作为基层政府人员,要多想着点周围的百姓,要多点油烟味、少点官架子,这样我们日常听到的定是百姓的赞扬。

欠款16年未还,政府遭遇信任危机如何自救(锐评)
偷拍不能仅“一删了之”(察言观社)
“翻花样”(画里话外)
一根蜡烛难倒全班95%学生,是教育缺失还是孩子无知?(微言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