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8年12月10日 星期一

文化铸魂,蕴发振兴精气神(文化篇)

《 中国城市报 》( 2018年12月10日   第 10 版)

  窑湾古镇

  自古彭城列九州,龙争虎斗几千秋。徐州有5000多年文明史和2600多年建城史,是汉文化的发祥地和集萃地。汉高祖刘邦正是从这里走出,建立大汉王朝,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 

  楚韵路、汉风路、樊哙路……走在徐州,历史与现代已深深融入城市的文化肌理。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等灿若繁星的历史文化遗存,更成为一张张徐州名片,人们赞誉“两汉文化看徐州”!

 

  唱响“大风歌”,汉风舞动显豪情

  去年,《王陵瑰宝:中国汉代考古新发现》《秦汉文明展》《楚王梦:玉衣与永生》系列文物展先后在国外举行,百余件徐州汉代文物精品首次亮相美国、德国,并入选2017年度江苏文化工作十件大事。 

  汉文化,已成徐州文化之“魂”。与“有情有义、诚实诚信、开明开放、创业创新”的徐州精神一脉相承、内在统一,也承载着中华文化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古城徐州,正凝聚起磅礴向上的文化力量。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由著名作曲家谷建芬作曲,取词萨都剌所作词牌《木兰花慢·彭城怀古》的歌曲《一饮尽千钟》,唱出了徐州的历史文脉,也展现出徐州人的豪迈气概。 

  在刘邦故里沛县,传统艺人郝敬春复原了失传已久的沛筑,再现击筑而歌的“千古弦音”。沛筑也成为国礼,得到了外国首脑的点赞。 

  年近八旬的国家一级作曲家孙柏桦笔耕不辍,依然坚持创作徐州柳琴戏。“三天不听拉魂腔,吃饭睡觉都不香。”那独具风格的唱腔,正契合着徐州城的豪放气质。 

  当前,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是徐州市工作的主抓手,而做大做强汉文化品牌,能够有效提升徐州在淮海经济区中的向心力、凝聚力和认同度,为建设“中心城市”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也推动着文化高质量发展不断向前。

  同饮一江水,运河东流化诗情

  徐州是座山水之城,群山之间,河流纵横,湖泊众多。特别是流淌千年的大运河,也让雄性的徐州,又多了一份在水一方的诗情。 

  微山湖、不牢河、房亭河……大运河在徐州流经210公里,涉及3个县(市)和3个区,辐射人口近130万。在这条串联起的繁盛文化带上,既有梁王城遗址、户部山古建筑群、乾隆行宫等10多处文化遗迹,还有徐州香包、邳州跑竹马等百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 

  遥想当年,每年数万船只往来穿梭,数百万石漕粮经徐北上,数十万人靠河谋生——运河,曾经造就徐州发展的如梦繁华。它不仅是徐州的“文化之河”“交通之河”,更是“发展之河”。保护大运河,徐州已经行动起来。 

  坚持文化遗产“保护优先”。徐州提倡科学、合理使用的保护理念,切实保护好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积极做好《大运河徐州段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修编工作,以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引领,带动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建设。 

  深度挖掘运河文化历史、人文景观、民俗文化。徐州组织力量对大运河徐州段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故事、传说等开展文物普查,掌握翔实资料。组织画家、文艺院团编导沿线采风,开展主题创作,编排大型舞台剧,举办音乐节、诗歌大赛、书画展等形式,讲好运河故事,组织开展运河题材的文化创意产品大赛,编排文化项目、发展文化旅游业。 

  强化地域特色文化保护弘扬。徐州重点发展运河遗产文化游、民俗艺术表演、乡村休闲游等,在文化展示空间结构上,形成“两带三园十四点”架构,将徐州运河沿线打造成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示范区,“千年运河”国际旅游品牌的重要节点。 

  延续大运河的千年神韵,徐州焕发新光彩。周铁根这样推荐徐州:在这里,可以亲身领略“楚韵汉风”的文化魅力,尽情欣赏“南秀北雄”的山水美景,充分体验“五省通衢”的便捷交通,全面享受“淮海中心”的品质服务。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现在已经成为旅游观光胜地、投资兴业热土。

  吹响“铜管乐”,乡村文明见真情

  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贾汪区马庄村,对村子文化建设进行高度赞扬。 

  在马庄,元宵灯会举办了31届,周末舞会“跳”了25年。特别是今年“30岁”的马庄农民铜管乐团,更吹出了票子也吹出了农民的精气神。村民们都夸马庄的文化氛围浓,村民的文明素质高。 

  对于农业大市徐州来说,乡村振兴的任务更加繁重,这就要充分总结马庄经验,弘扬积极、健康、向上的乡村文化,用文化引领乡村振兴。

  徐州市市长庄兆林表示,要注重培育典型,通过榜样力量和典型示范引领,促进全市涌现出更多的“马庄”式农村文化建设典型。 

  在睢宁县,“舞动乡村”活动跳出了农民昂扬向上的新风采,成为宣传新思想的好平台;在邳州市,“百姓大舞台”以身边人演身边事,弘扬主旋律;在鼓楼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成效显著。 

  针对各地公共文化发展实际,特别是存在的差距和短板,徐州市委、市政府近日制定了《关于推广“马庄经验”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实施意见》。未来,徐州将围绕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工程、高素质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工程、特色群众文艺团队发展工程、农村文艺创作繁荣工程、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程、特色文化活动品牌打造工程、智慧文化建设工程等“七大文化建设工程”全面发力。 

  幸福文化生活的现实模样,已经清晰地呈现在徐州百姓面前——到2018年底,全市所有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面达标;2019年底,各县(市)区“两馆”达标建设工程全面完成,全市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达到100%;到2020年,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徐州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得到较好实现。

创新驱动,老工业基地能级提升(产业篇)
城乡一体,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民生篇)
文化铸魂,蕴发振兴精气神(文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