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8年12月10日 星期一

城乡一体,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民生篇)

《 中国城市报 》( 2018年12月10日   第 10 版)

  汉王镇

  故黄河边,百年古村,高党村村民走出统一建设的两层小楼,聚在村口小广场跳起广场舞,返家时顺便到农村电商网点取回网络“潮品”,乡亲们自豪地说:“城里有的,村里都有。”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周铁根说,徐州市大力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整体统筹谋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发展,让“幸福感”成为彭城儿女最具质感的切身体验。

  

  拔除“穷根”,脱贫路上一个不丢

  徐州是农业大市,脱贫攻坚主战场在农村。一组数据可回顾徐州“拔穷根”历程。 

  1986年,徐州摆脱贫困进入温饱阶段;1993年,基本达到总体小康水平。s随后,徐州逐步提高扶贫标准,让脱贫攻坚越来越具“含金量”。2015年底,全市年人均纯收入低于4000元的87.7万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 

  2016年,徐州市启动新一轮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提出5年内要完成所有年人均收入6000元以下人口脱贫任务,269个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8万元。 

  此时,全市仍有丰县、睢宁2个省级重点贫困县。丰县湖西片区1个省级重点帮扶片区,论低收入人口,绝对数居全省之首,论省定经济薄弱村,占全省的近四分之一。 

  最后的“硬骨头”,究竟如何啃下来?根据江苏省委要求,徐州提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树立强村富民理念,实施发展特色产业、加快转移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等“六项举措”,积极发展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产业发展型等“六型经济”,突出服务中心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和医疗兜底政策保障。 

  10月22日,徐州市委常委会通过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方案》,为全市扶贫画出清晰路线图:做好农村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规划好扶贫项目,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科学有序实施扶贫搬迁工作,改善农村环境形象、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等。一条一条,目标明确,实施有力。 

  至去年底,徐州全市39.67万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完成任务的58.2%;136个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8万元以上,完成任务的50.5%。

  补齐短板,打造棚改“样板”工程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近年来,根据城市建设规划和棚户区实际情况,徐州实施了历史上规模最大、惠及群众最多的民生工程——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建设工程。 

  徐州专门成立国有投资公司,实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整体平衡”的模式,采取统一规划、连片开发、综合配套、统筹安置的方式,推进全市棚改工作。同时,建立了“上级补贴、银行信贷、政策减免、社会投资、土地运作”等“五位一体”的资金筹集机制,为棚户区改造提供资金保障。近年来,徐州每年可取得100多亿元棚改项目专项贷款。 

  目前,徐州全市已改造棚户区超1亿平方米,52.6万户居民受益。其中,主城区改造3872万平方米,30万户居民实现了出棚入楼、安居乐业。 

  棚改中,徐州还特别对城市贫困人口采取了“兜底”措施,即符合经适房条件的安排经适房,双特困户和符合廉租房条件的直接采取廉租房安置。经济困难、补不起差价的,还可以实行共有产权安置,10年内被征收居民可按房屋征收时的价格购买剩余产权。 

  截至去年末,徐州城镇、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为42.0平方米和53.7平方米,较1985年分别增加33.0平方米和37.9平方米。 

  今年,徐州安排了11大工程75件实事,总投资540.8亿元,涉及教育提质、富民增收、社会保障、健康惠民、安居宜居、养老服务、公共交通等方面。 

  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努力打造健康徐州,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这一桩桩、一件件,都让徐州的发展更有“温度”,让老百姓的幸福更有“质感”。

  统筹谋划,城乡一体共发展

  去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的徐州城市总体规划要求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到为人民群众改善生活、增加福祉上。”周铁根说,“抓住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环境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市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越来越多的城市公共服务资源正向乡村下沉。智能输液、远程会诊、移动查房……这些在城里大医院才有的智慧医疗手段,如今在徐州农村地区也开始推广。2016年开始,徐州全面推进新一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档升级工程,城乡各级各类医院整体推动成立医联体,实现医疗资源的互联互通,让更多资源向下汇聚。 

  徐州还修订了新的《徐州市就业和失业登记管理办法》,不仅在登记范围上大幅放宽了对农村劳动者的限制,更在制度框架、登记内容、登记流程、服务规范上体现了就业失业登记的城乡一体化管理原则。 

  去年起,徐州统筹城乡实施了全市社会建设“十二大体系”,几乎每一项都与民生有关,如建设“富足徐州”“宜业徐州”“温暖徐州”“颐养徐州”,让城乡人民生活得更加富裕、更有保障、更有尊严;建设“优教徐州”“文化徐州”“健康徐州”“活力徐州”,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发展有温度、幸福有质感、共享有保障;建设“宜居徐州”“畅行徐州”“绿色徐州”“平安徐州”,让全市人民生活得更加安心、顺心、舒心。 

  据统计,去年徐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98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697元,城乡收入比由1980年的2.84:1缩小到去年的1.86:1。徐州市城镇化率达63.76%,比1978年提高52.26个百分点。 

  去年12月,徐州荣膺当年“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在居民收入、生活品质、城市向往、旅游向往、就业、生态环境、治安等十大类共50个重要指标上,再创佳绩。

创新驱动,老工业基地能级提升(产业篇)
城乡一体,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民生篇)
文化铸魂,蕴发振兴精气神(文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