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8年11月19日 星期一

东北振兴要树立科学的振兴观

■梁启东 《 中国城市报 》( 2018年11月19日   第 14 版)

  前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到东北三省考察,在沈阳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其中谈到了东北振兴发展存在体制机制、经济结构、开放合作、思想观念“四个短板”,提出了“新时代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定位,明确了“六项重点工作”,为东北振兴指明了方向。

  新一轮东北振兴,是在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条件下实施的振兴,是在国内外环境出现重大变化条件下实施的振兴。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新一轮振兴要遵循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科学的振兴观。

  一是长期的振兴观。老工业基地振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这就说明,振兴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振兴决不能搞短期行为,不能搞打快拳、立军令、大干快上的盲动行为。企望短期内通过几次大的运动、几项大的工程,就实现整个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现增长动力转换,是不符合科学振兴观的。

  二是全面的振兴观。振兴不等于工业的振兴,也是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振兴不等于国有经济的振兴,也是民营经济的发展;振兴不等于少数大中企业的振兴,也是大量小微企业的发展;振兴不等于城市的振兴,也是城乡统筹,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实现县域经济、农村经济的全面提升;振兴不等于经济的振兴,也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和持续发展。科学振兴观要求振兴不仅是一个区域的振兴,更是全面的、全方位的振兴。

  三是市场的振兴观。振兴的途径是利用市场的力量,激活市场的活力。东北地区出现经济增长乏力、结构调整不尽如人意、市场化程度不够、各项改革突破不多等问题,归根到底是体制问题,是政府和市场关系问题。政府不能再充当技术改造、招商引资的决策主体,代替企业对调整改造进行决策。政府有意扶持的行业,很可能“有心栽花花不开”;而没有扶持的行业,却收获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成果。必须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振兴,强力改变强政府与弱市场、大政府与小社会的局面,真正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

  四是创新的振兴观。东北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以往过度依赖国家投资形成以重化工为特色的老工业基地。过去经济发展是“三靠”,一是依靠工业拉动,主要是偏重型工业拉动;二是依靠投资拉动,是典型的投资密集型经济,需求结构矛盾突出;三是依靠产能扩张,真正靠创新技术投入的还较少。要紧紧依靠创新驱动实现振兴发展,把“老工基”变成“新工基”,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打造东北经济升级版。

  五是民本的振兴观。振兴的目的是富民惠民。振兴中,要实现“民生民有民权民营”,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方面要多做文章,做大文章,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振兴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群众。把发展经济、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把更多人力、物力、财力用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推进民生工作,要改变应急式、零打碎敲式的做法,必须形成完善的保障体系和制度,对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进行系统化研究、制度化安排、规范化建设、长效化推进。实际上,更多挖掘民生需求潜力,有利于加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能优化产业结构、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是“一石多鸟”的良策。

  六是自主的振兴观。振兴的力量是自己。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在建国初期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立起来的。今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仍然是振兴的精神财富、力量源泉。受计划经济长期影响,东北地区“等靠要”的思想严重,生产靠计划,就业靠政府,改革靠上级。解决东北的问题,要在“主观”上找原因;实现东北的振兴,要在“自力更生”上寻突破。东北振兴不能“等靠要”,而要靠“闯改创”,其中“牛鼻子”工程就是突破观念的障碍。(作者系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东北振兴要树立科学的振兴观
“中医农业”助推高效生态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