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8年11月05日 星期一

2.7亿学生的这顿饭怎么做

■萧海川 《 中国城市报 》( 2018年11月05日   第 08 版)

  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大仓镇团结小学学生正在学校食堂排队打“营养午餐”。
  人民图片

  近年来,与少年儿童息息相关的校园餐日益受到关注。部分校园餐从业者与行业专家表示,校园餐亟须通过从严制定行业标准、加强餐食营养科学搭配、普及食育教育等方式,消除危害孩子身心健康的隐患。

  “质”“量”并重全面守护校园餐

  一日三餐的品质,对尚处于成长发育期的中小学生极为重要,也事关家庭、社会发展的未来。据教育部发布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38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7亿人。校园餐业已成为一种社会刚需。

  “《学生餐营养指南》规定了6岁至17岁中小学生,一日三餐的能量和营养素供给量、食物种类及配餐原则等。”标准主要起草人之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胡小琪发现,这份卫生行业标准虽已于去年8月发布,但许多一线企业对此知之甚少。

  中国营养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陈伟力认为,在校园餐领域,立法、监管、评价等方面尚缺乏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校园餐的日常监管呈现多头管理态势,需要形成系统常规有效的管理体制。

  上海天祥质量技术服务公司总监陈本洲认为,中小学校园餐应形成打分评价机制,并对半成品的产品规格做出具体要求,明确校园餐应规避的过敏源物质。同时,建立食材追溯体系,全面守护学生营养餐。

  “吃得安全营养”的需求更加凸显

  近年来,校园餐领域得到更多社会关注与资源倾斜。

  陈伟力表示,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落地,基本实现了从“饿肚子”到“有饭吃”的转变,目前“吃得安全营养”的需求更加凸显。

  ——“不科学”仍有市场。“有一次我去一所小学,发现橱窗里还张贴着‘中国营养协会’的‘食物相克图’。”胡小琪说,“中国营养协会”早已被列入山寨社团,“食物相克”也缺乏科学理论依据。

  ——“不健康”有待纠正。有业内专家表示,在一些中小学校内超市的货架上,摆满了各种碳酸饮料与“五毛食品”,会对孩子养成正确的饮食观、营养观带来消极影响。

  ——“不好吃”造成浪费。“我曾经观察过一所学校的午间配餐。一份午餐,孩子最多吃掉2/3,甚至出现了整盒午餐被扔掉的情况。”中国农业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华说,为什么?“不好吃”呗。

  胡小琪等业内专家建议,应加快校园餐提质升级,让孩子们不仅吃得饱,更能吃得好。

  食育教育,应该补上的一堂课

  部分研究学者呼吁,应重视学校食育教育课程,以此推动提升中小学生身体素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餐与健康所副所长赵文华表示,所谓食育教育,是指从幼儿期起便对受教育者给予食品及相关知识的教育,并将其延伸到艺术想象力和人生观的培养。

  “食育”一词,实际早已进入国内。上海市2007年在部分中小学,试点开设了食品安全教育课。课程主要针对青少年群体中常见的食品安全问题,开展专题教育。教育部门希望通过推广这一课程,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有些孩子不爱吃水煮蛋,就把鸡蛋拿到校外小卖部兑换廉价小食品。”胡小琪说,这说明一方面校园餐要从营养、口味上多下功夫,另一方面更要教会孩子们辨别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应尽快采取措施加强食育教育。 (转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广雅小学禁用方言 是普通话推广还是方言歧视
2.7亿学生的这顿饭怎么做
天津多举措打击高校“校园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