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8年09月10日 星期一

非洲人民的中国故事

■中国城市报记者 王 楠 《 中国城市报 》( 2018年09月10日   第 04 版)

  部落公主艾维琳·娜姆索

  中石化国勘公司为学生提供文具。

  两个毕业生中会有一个学生继续就读初中或者高中。

  中石化国勘公司为学生捐助电脑设备。

  核心提示

  中非关系源远流长,从建国之初,我国就与非洲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在工业、农业、旅游业、渔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长期以来,中国与非洲展开了各个领域的深度合作,在铁路、石油等行业建立了稳定长效机制。“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引起强烈反响,首条中国标准铁路蒙内开通,更加拉近了中非人民的友谊。

  中国石化公司在中非合作的基础上添砖加瓦,不仅开拓了当地的石油业务,更关注当地的教育、医疗、交通的发展建设,将友谊之花深深地植入非洲大地。

  部落公主

  与中国企业的不解之缘

  喀麦隆红树林沼泽区信息很闭塞,但是那里很多小孩子都知道中国,并想“长大后去中国看看”。这一切要从一位部落公主和一家中国企业说起。

  艾维琳·娜姆索是喀麦隆一部落的公主,也是家族最受宠的公主,拥有雅温得大学地质学硕士学位,精通法语、英语。毕业后,她进入当地一家国际石油公司工作。后来,这家公司被中国石化收购了,艾维琳选择了留下,并申请担任了社区关系协调员。

  有一次,艾维琳跟一个部落酋长约好了谈勘探开发的事,结果,她的船刚一到岸,就被村民围住。村民不让她进村,因为之前很多外来的石油公司到这里强行作业,而且承诺了改善村民生活,最后都没兑现。

  艾维琳用土著语喊来了酋长,并告诉村民:“中国的企业不一样,他们会帮助我们。”

  “你为什么相信中国企业不一样?”记者问艾维琳。

  “在中国石化7年的工作经历告诉我,中国企业的价值理念是共同发展。”艾维琳说。

  的确,中国石化进入喀麦隆后,在当地援助、援建了20多所医院、学校、孤儿院,创造了近千个就业岗位,缴纳各类税费近6亿美元。

  喀麦隆公司的主要勘探区块位于典型的西非红树林沼泽水网地区,西非海域海盗猖獗,绑架时有发生,作为勘探现场经理,艾维琳在工作中经常冒着生命危险。

  艾维琳说:“虽然身处险境,但能与中国企业合作,我感到无比地欣慰。喀麦隆油气产业也越来越景气,相信更多的人会喜欢中国。”

  2014-2017年,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喀麦隆公司采取正现金流滚动勘探开发模式,以“老油田低成本保稳、新产能高产出求增”为工作方略,通过自营修井队饱和工作量法,利用大位移定向水平井及筛管完井等技术,成功实现了收购投资、勘探投资“两个回收”,储量、产量、净现值 “三个翻番”的可喜业绩。

  “油田业绩实现翻番,对我来讲,更是一种激励。喀麦隆和中国有了更多交流沟通,感谢这个时代。”艾维琳说。

  教育帮扶埃及女童

  就像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所描述,世界上部分国家存在重男轻女的现象,埃及也不例外。埃及贫困地区的儿童教育普遍缺失,尤其是女童教育处在极为低端的水平。中国石化国勘埃及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国勘公司)通过开展教育帮扶计划,帮助当地女童改变命运。

  女童教育帮扶计划被当地居民翻译为Spring Board Project。顾名思义,这项免费为女童提供教育资金和环境的计划,对于当地女童和家庭来说,如春天一般温暖。

  “教育改变我的未来,我来改变埃及未来”“母亲汲取知识,全家终生受益”,这些口号成为帮扶计划的目标。

  中石化国勘公司修建和资助女童学校,加大募集善款力度,确保年度预算拨款,即使面临石油行业严冬,项目大幅削减投资的情况下,中石化公司依然保障资金投入。据介绍,帮扶计划总投入约350万美元,其中来自社会各类捐款250万美元。

  截至2017年底,中石化国勘公司先后在吉萨、法尤姆和敏雅三个主要行省修建了201所女童学校,共有在校女学生7000人左右,已有近4000名女学生接受了初级教育,2200人接受了中级教育。

  女童教育帮扶计划在埃及取得强烈反响。埃及西部沙漠地区贝都因游牧民族部落慕名而来,提出接受教育帮扶的申请。后来,中石化国勘公司成立了马特鲁学校计划,在贝都因地区修建了8所男女混校。

  中石化国勘公司的帮扶,带动了埃及社会改变重男轻女观念的风潮,得到了埃及政府的支持和赞誉,同时收获了项目周边区域部落居民的支持拥护及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

  中国让加纳摆脱气荒

  “如果没有中国企业和中国技术,我们今天就不可能拥有加纳第一个天然气处理厂,气荒局面就得不到改善!感谢你们,感谢中国!”加纳有关人士说。

  加纳天然气处理厂位于西非加纳共和国塔克拉底市阿图阿伯镇,是加纳共和国唯一一座天然气处理厂。它由中国石化承建, 为加纳全国36%的发电量提供燃气供应,天然气处理厂加纳项目部承担该装置的投产和保运任务。

  项目启动初期,项目部人员接触的资料全是英文,合作方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菲律宾、巴基斯坦等十多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参加例会,项目部人员就被外籍专家和加纳业主浓重的地方口音说懵了。

  为尽快适应英语环境,听懂不同的英语发音,项目部工作人员对每一次的会议录音仔细揣摩,反复学习。他们经常和士兵、保安聊天,学习英语,听不懂的就写在纸上,并与对方反复核对。项目部调度长陈平文每天早上5点起床,和巴基斯坦试运经理一起晨练、沟通,很快实现了无障碍交流。

  加纳天然气公司的管理人员在生产运行上执行的是欧美标准,所以对欧美国家专家极为信任,但对中国的技术人员持怀疑态度。

  在一次开机协调会上,项目部经理赵发军提出了“倒开机”的建议,被加拿大工程师一口回绝,加纳业主也不支持预试运。但通过中方工程师有理有据地分析后,最终成功说服加纳业主。在试运过程中,中方项目部员工发现了发电机系统多处燃料气泄露、热媒炉不能点火等56个问题,并及时处理解决,确保了开机一次成功。

  自3年前来到位于非洲加纳的边陲小镇阿图阿伯,中国石化中原石油人便把友善、勤劳的品格带到了小镇。他们帮小镇修路,教小镇的孩子们练习武术,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到来,使加纳摆脱了完全依赖进口能源过日子的窘境。

  (本版图片由中石化国勘公司提供)

非洲人民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