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8年08月27日 星期一

支边青年,一床棉被撑起整个冬天

■中国城市报记者 叶中华 通讯员 常 兆 《 中国城市报 》( 2018年08月27日   第 14 版)

  六十一甲子,弹指一挥间。六十年来,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幢幢高楼镌刻了明光支边青壮年的铮铮铁骨,一片片绿地留下了他们举锹扬土的飒爽英姿。六十年,沧海桑田;六十年,健壮的青年已两鬓斑白……

  劳动竞赛摆“擂台”

  1959年,在党中央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下,明光市选定800余名青壮年先后分两批进疆支援边疆建设。

  “当年通往新疆的路上,风沙弥漫,寸草不生。”明光支边老同志、呼图壁县原人民银行行长徐士良告诉记者,当时的新疆交通落后,经济萧条,方圆百里荒芜人烟。

  记者从当年支边进疆的档案中了解到,由于当时经济困难,支边人员每人仅发给一套棉衣、一床棉被、一双棉鞋、一顶棉帽,途中每人仅有7斤炒面。

  据当时的明光支边老同志、呼图壁县广电局原副局长邱斌回忆,1959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早,还没到国庆节就下起了大雪,滴水成冰。百余名支边青壮年忙完地里的庄稼,便参加呼图壁县的一项重大引水枢纽工程——青年干渠。因为修渠的劳动力大部分来自支边青壮年,所以干渠被命名为“青年干渠”。

  “大家的手磨破了,脚冻肿了,但是没有一个人放弃,没有一个逃兵,前后历时近4年,最终完成了水渠工程的修建任务。”邱斌告诉记者。

  当时,明光市的百余名支边青壮年归属和庄连,连长由明光支边骨干分子鲁柏林担任。这个连是工地上的“突击队”,哪里土石坚硬、困难大,这支连队就出现在哪里。

  “没有给老家人丢脸呀!”邱斌说得铿锵有力。连队创造了一种挖土石方的方法,即在铁锹把靠下的部位栓一根绳,留两个头,由两个人拉,一个人撑住铁锹把,然后猛力往渠岸上抛土石。这种挖土方的方法,省力,速度快,抛土次数多,效率高,每人每天可达四五立方米。

  连里有一个用英雄黄继光命名的“黄继光排”,由30多名身强力壮的小伙子组成,他们发起劳动竞赛,摆“擂台”,让全工地的人打擂。

  北疆游子心怀桑梓

  六十年来,他们无怨无悔,在长期的艰苦磨练中,在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了大批优秀人才,有的从政担任当地政府某部门主管,有的经商做生意,有的从事劳动生产。

  “家乡现在发展得好吗?”70多岁的明光支边老奶奶丁桂兰眼里噙着泪花,关切地询问。得知今年举办明光市支边青壮年进疆60周年纪念活动,她买上火车票,从南疆赶来参加,目的就是看一看老家人,听一听熟悉的乡音。

  “听说老家来人了,我就匆匆忙忙赶来了……”一位80多岁的老爷爷话语声里满是感慨。

  “我们每年举办纪念活动,大家在一起,谈的更多的是家乡明光,看电视关注更多的是安徽卫视,一听到播放明光的新闻,我们全家人都非常激动。” 明光市支边青壮年进疆60周年纪念活动组委会主席柯翠金说。

  组委会秘书长孟广全告诉记者,往后,联谊会还会继续组织相关活动,纪念在疆支边的青春岁月,共叙浓浓的家乡情,激励更多支边进疆老同志的儿孙子女把伟大的支边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陇上女电商的脱贫致富经
支边青年,一床棉被撑起整个冬天
“商丘好人”10年公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