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8年08月27日 星期一

“造血”输能量 整治靓乡村

滨州昔日“三多村”走上振兴小康路

■贾海宁 《 中国城市报 》( 2018年08月27日   第 06 版)

  上世纪80年代,利国乡吴庙村是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最落后的贫困村。土地盐碱化严重,村民连基本的温饱都达不到;村集体力量薄弱,记账要用火柴盒,没有一分钱办公经费,被人称作“柴火垛比树多,光棍多,要饭的多”的“三多村”。为彻底摘掉穷帽子,近年来,吴庙村穷则思变,建小区、上光伏、建林场,走上乡村振兴的小康路,让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

  变“输血”为“造血” 

  实现集体群众“双增收”

  用好上级扶贫资金,建一个好项目,实现“输血”为“造血”,帮助群众和村集体脱贫增收是村党支部书记韩玉忠的“心头事”。

  为此,他多次与村里党员、群众代表研究商议,决定用扶贫资金建设养殖小区,租给养殖户,这样一来可以发挥传统养殖优势,二来减轻养殖户的投入成本。说干就干,12栋养殖大棚当年建成并对外出租,村集体每年有了一定的收入。同时他积极对接上级扶贫政策,整合资金,利用养殖小区的棚顶建设光伏扶贫项目,创新“上光下养”“光畜互补”模式,实现“两减两增”,既减少了占用土地空间又减少了建筑成本,既增加了群众收入又增加了集体收益。

  与此同时,利国乡加大扶贫工作力度,结合当地的实际和优势,创新种植模式,建设扶贫林场,在种植粮棉作物的同时,每亩耕地栽植56棵苗木,实现粮棉作物与苗木套种,既能延续利国传统的种植模式,又能增加亩均收入。对此,吴庙村采用“政府补贴+农户管理+支部统筹”管理运行模式,与种植户签订合同,前四年由乡政府补贴,销售的苗木按比例村集体与种植户分成,实现了集体、群众双增收。

  推进畜禽养殖改圈

  建设宜居宜业“美丽家园”

  “你看人家吴庙村,通过环境整治,如今跟城市一样,多干净,多漂亮啊。”这是邻村人对吴庙村现状的赞美。

  吴庙村有畜牧养殖传统,村内气味不佳,畜禽粪便遍地有,外人一进村口就得捏着鼻子,绕着走,村民也苦不堪言。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吴庙村合理规划养殖小区,积极推进改圈工作,让养殖的畜禽 “退出散户、退出庭院、退出村屯,进入大户、进入小区”,改变了窘况。

  同时,村里大力开展城乡环卫一体化整治,在全区开展“驻村蹲点调研月”活动期间,投资10余万元,对畜牧养殖小区进行绿化升级,改善养殖环境,提升村庄整体环境,累计清理“三大堆”85堆,栽植树木1000棵,衬砌路边沟2400米,修建花池30余座。

  过去的吴庙村是“出村一片碱厂,进村破屋烂墙,进屋缺衣少粮”的落后村,而现在走进吴庙村,仿佛走进一幅安居乐业幸福村庄的画卷中:这里的村道巷道干净整洁、房屋建筑规划整齐、邻里街坊和谐相处;这里有一村翠绿、一塘清水、一院洁净、一品乡韵、一个产业和一方幸福。

山东坊子乡:把西葫芦种成“宝葫芦”
滨州昔日“三多村”走上振兴小康路
广西将推多项举措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