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8年08月06日 星期一

特色引领 绿色发展

阿拉善唱响乡村振兴之歌

■中国城市报记者 叶中华 通讯员 杨慧 《 中国城市报 》( 2018年08月06日   第 08 版)

  大漠深处的额济纳旗,因地制宜发展无土栽培大棚,吸引外地游客观赏。

  乡村振兴的号角持续在中华大地回响。

  2015年,内蒙古阿拉善盟率先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将全盟198个嘎查村整合为178个,将209个自然村融合为29个,并因地制宜实施了以“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建设为主题的美化亮化工作。如今,农牧民生活的地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日前,中国城市报记者走进阿拉善领略其独特乡村振兴之路。

  一村就是一道独具韵味的风景

  盛夏的傍晚,绿树婆娑,微风习习,额济纳旗巴彦陶来苏木推日木音陶来嘎查党支部书记郭刚,漫步在平坦笔直的沥青乡间小油路上,望着一幢幢掩映在柳树中的新瓦房,十分喜悦。

  “你看,新建房屋很有蒙古族特色,与胡杨林恰到好处地融为一起,更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氛围。”郭刚乐呵呵地与记者分享绿色经济带来的获得感。

  嘎查牧民宝尔扣的“胡杨人家”,是额济纳旗牧家游的热门地点,每年胡杨节,住宿、餐饮纯收入可达4万元。如今,推日木音陶来嘎查已有十几户农牧民搞起了牧家游,捧上了旅游“金饭碗”。仅2017年“双节”黄金周期间,巴彦陶来苏木参与住宿餐饮、骆驼骑乘、沙漠越野车等旅游经营项目的有485户1000多名农牧民,接待游客2.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543万元,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

  据介绍,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巴彦陶来苏木结合当地实际,挖掘民俗文化,积极推进旅游产业发展,集中打造了土尔扈特文化园、五道桥民俗风情园,通过文体推广和宣传,不断促进文旅深度融合,聚集人气商气。

  大漠深处农牧民也能入股当“股东”

  产业兴才能乡村兴。近年来,阿拉善盟从干旱缺水的实际出发,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农牧区一二三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说起阿右旗曼德拉苏木浩雅日呼都格嘎查,大家对万亩梭梭林或许并不陌生,但是谁会想到,十几年前,这个地方风沙蔽日,连本地人都留不住。

  2000年,新一任嘎查长侍明斌走马上任,带着嘎查农牧民因地制宜种梭梭、搞养殖,改善生态环境。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侍明斌充分认识到“党员领跑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他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积极转变思路,与同为嘎查党支部委员的妻子宝花一起,带领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几年前,宝花带头成立阿右旗曼德拉育肥山羊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为让农牧民放心大胆尝试特色养殖,宝花出资购买了100只小羊分给3户农牧民饲养,自己只收回成本,其余养殖收入都归养殖户所有。在她的指导下,农牧民喂养出的羊肉备受青睐,养殖户们很快尝到了甜头。其他农牧民看到了希望,纷纷主动找到宝花要求加入合作社。

  2017年,曼德拉苏木沙草产业基地发展势头强劲,为嘎查大力发展特色养殖,进一步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创造了基础条件。通过“基地+合作社+农户+公司”的经营模式,浩雅日呼都格嘎查党支部积极发展集体经济,结合当地实际,于2017年底筹建养鸡合作社,合作社引进广州优良品种土山鸡,以每户5000元入股,年底分红的形式带动嘎查3名贫困户脱贫。截至目前,养鸡场入股18人,目前纯利润达5万余元。

  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记者日前走访阿左旗敖伦布拉格镇其格扎格嘎查,看到当地政府把村容村貌整治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形成了以村民为主体的嘎查村治理新机制,谱写了乡风文明的美丽画卷。

  其格扎格嘎查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过去村民维护环境卫生的意识并不高。“垃圾靠风挂,污水靠蒸发。”成为了村民之间流传的顺口溜,而这也成为嘎查环境卫生的真实写照。嘎查主任清晰地记得,村民家垃圾乱堆乱放、牲畜随便跑,根本没人注重环境好坏。

  对此,在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中,嘎查对村民住房统一规划,号召居民砌筑花墙,实现院落功能分区,目前已经新建50座标准化棚圈,已实现了人畜分离。如今的其格扎格嘎查人居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振兴乡村,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不能让传统乡村文化被破坏、被取代。近几年来,阿拉善盟在统筹推进农村牧区物质文明“硬件”建设的同时,同步推进精神文明“软件”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实现“物的全覆盖”向“人的新变化”转变。

  “如今,农牧民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悄然发生变化,喝酒打麻将的少了,上网找致富门路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学科学文化的多了;懒惰怕苦的少了,田间忙碌打工挣钱的多了,向往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热情和干劲空前高涨。”阿拉善盟委相关负责人说。

阿拉善唱响乡村振兴之歌
广昌打造脱贫致富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