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8年01月08日 星期一

留住渐行渐远的汉味童谣

《 中国城市报 》( 2018年01月08日   第 15 版)

  “红鸡公儿尾巴拖,三岁伢儿会唱歌,不要爷娘教得我,自家聪明摇来歌” “好哭佬,卖灯草,卖到河边狗子咬”“猜中指,打五十,打了五十又五十”……大街小巷嬉戏、清脆的童声歌谣曾是武汉一道独特风景,汉味童谣蕴含武汉特有的风土人情,折射出丰厚的文化底蕴。

  近日,湖北省武汉市文化局正式公布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包括武昌区的“武汉童谣”在内的29个项目入围。至此,武汉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达到167项。

  “汉味童谣中既包含历史典故,又有民间文化、知识,非常具有文化价值。”该非遗项目传承人63岁的彭翔华老师例举说,“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中,据徐珂《清稗类钞》记载,“张”指张献忠,“李”指李自成。歌谣中,“10个鸡蛋甩过江”也有说头,据其理解,“10个鸡蛋”相当于清代末年至过江轮渡开通前,武汉人用划子渡江的船费,相当于30个铜板,因为长江风浪大,对船只安全、摆渡者技术都是考验。相比之下,过汉水就便宜多了,只要一碗热干面的钱。“从中可见,当年武汉人过个江其实非常昂贵。”

  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武汉童谣,朗朗上口,可诵可咏,可赏可玩,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而且有着浓郁的时代印迹和鲜明的武汉地方特征,是武汉本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彭翔华说,汉味童谣折射武汉人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乐观豁达的性格特征,充满丰厚的市民文化,“保护这些歌谣,就是保留武汉的文化基因”。

  据了解,身为一名地道的武汉人,彭翔华一直致力于搜集武汉童谣。2015年,他所著的《武汉民间童谣辑注》出版,共有706首武汉民间童谣入编,全书约为35万字。

  “我辑注的这706首童谣,有一半是来源于晚清和民国以来的各种书籍、报纸、杂志等,另有四分之一是我向一些老武汉人采录到的,还有四分之一来源于我自己的回忆,我把小时候唱过的、至今还记得的百余首童谣全部放在了书中。”彭翔华介绍。

  多年来,彭翔华搜集的汉味童谣多达千余首,可分为游戏、生活、教诲、寄托、滑稽、社会、练语七类,反映出武汉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韵味无穷的游戏谣,以前孩子们多是自己做玩具,即便没有任何玩具,一双手也能玩出很多花样来,而且玩法多样,有声有色,如手指谣:“上打下不动,下打上不动,上下一齐打,中间一条缝。”

  还有千景万象的社会谣,“三月二十八,洪山敬菩萨,钱多吃甘蔗,钱少吃麻花”,讲的是武昌“甘蔗节”。农历三月二十八是东岳大帝的诞辰日,是日,手艺人停业休息,各寺庙举行“天齐会”,尤以武昌大东门外的大东岳庙香火最盛,人们一边赶会拜神,一边游玩洪山。

  “童谣离我们生活远去,这是一不小心发生的文化缺失。童谣自古是中国传统国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因为传统教育中,韵文是常见的启蒙教材。童谣朗朗上口,有趣好记,对儿童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巧妙文化影响,有了童谣,再读‘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则更有基础,对小孩理解、运用音韵平仄非常有用。”76岁的著名湖北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如是说。              (乔飞)

公共图书馆:让读书更美好
留住渐行渐远的汉味童谣
“文化排队”的春风与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