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7年12月25日 星期一

上海16区全部建成专调中心

行业性专业性纠纷占受理总数七成

■中国城市报 许竟综合报道 《 中国城市报 》( 2017年12月25日   第 20 版)

  近日,上海市司法局透露,截至目前,上海市16个区均已建成专业人民调解中心并实质性运作,实现了全覆盖。此举意味着今后占人民调解案件受理总数七成以上的行业性、专业性纠纷,将在这些专业人民调解中心得以高质高效化解。

  人民调解工作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司法制度中的“东方经验”“东方之花”,和耗时耗力的“打官司”相比,老百姓对调解这种方式的接受度更高,调解工作在解决婚姻家庭、邻里矛盾等问题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据悉,为了进一步厘清思路,做好顶层设计,此前上海市司法局、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民政局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全市专业人民调解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区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专调中心,积极回应群众对专业性行业性纠纷的调解需求。

  在出台《意见》前,上海市司法局还进行了专门的调研。调研报告显示,近年来,矛盾纠纷的类型、表现形态和难易程度等发生了重要变化,专业、行业领域的矛盾纠纷比重不断上升。据统计,2016年,全市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受理医疗、交通、物业、消费、劳资、知识产权等行业、专业领域的矛盾纠纷共计22.4万件,占人民调解纠纷受理总量68%;2017年上半年,这一数字上升到了70.21%。

  调研报告指出,目前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着瓶颈性问题,亟需突破。比如办公场所分散、经费保障不均、拳头品牌缺失、信息化程度不够、专业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都有待一一解决。

  为此,上海市提出了在全市各区建设专业人民调解中心的建设思路,在公共法律服务的总体框架中全面加强专业人民调解工作,旨在通过打造“枢纽性”工作平台,整合现有资源和信息,实现集约化输入输出,推动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工作内涵式、集约式、融合式创新发展,让更多的行业性专业性纠纷通过人民调解的柔性方式解决,凸显人民调解在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及社会治理中的独特作用。

  2015年12月,浦东专调中心成立。两年间,专调中心已陆续集合了之前已成立的医患纠纷调委会、物业纠纷调委会和交通事故赔偿纠纷调委会3家区级专业性调解组织,陆续孵化出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迪士尼)纠纷调委会、区工商联民商事纠纷调委会、上海证券期货基金纠纷联合调委会等3家市、区级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并为上海银行业纠纷调解中心、浦东新区知识产权纠纷调委会2家调解组织的建立和运作提供了调解和管理模板。2016年,中心年调解量突破万件,2017年调解量更是超过了1.5万件,突显了专业人民调解的优势。

  “建设专调中心,有利于建立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集成性联动的工作体系,提高运行效率和质量,同时通过这种便捷、高效、优质的‘一站式’服务,更加有利于提升广大市民对公共法律服务的获得感。”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长陈春兰介绍说。

  据悉,专调中心是在司法行政机关指导下设立的区级层面枢纽性工作平台,受理、调度与调解矛盾纠纷,促进人民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调解的衔接联动,汇集调解资源、培育调解组织;另外还肩负对疑难复杂重大矛盾纠纷的归集和研判,对专业人民调解员进行管理和培训等任务。

  对此项工作,司法行政部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民政部门和人民法院等部门共同参与组织领导。目前,全部建成的专调中心,大到功能分区、人员配置、工作流程、业绩考评,小到人员着装、标牌标识、文书制作等等,都力求规范化和标准化。

  “建设专业人民调解中心,是习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上海市司法局局长陆卫东表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求内涵更加丰富多元。我们必须借助司法行政改革的东风,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改起,从人民群众最迫切需要的地方做起,以更好地满足他们多层次、多领域、体现公平正义价值的法治需求,增强他们共享全面依法治国成果的获得感、幸福感。”

资讯
上海16区全部建成专调中心
河南新物业管理条例明年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