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7年11月20日 星期一

关于京津冀绿色交通体系建设的思考

■佘高红 《 中国城市报 》( 2017年11月20日   第 23 版)

  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城市区域?苏贾在《后大都市》一书中把洛杉矶作为典型的“后大都市”提出来,认为洛杉矶区域代表了全球化时代大都市区域发展的一种趋势:建立在汽车交通基础上的,以认知文化经济为主导的多中心化、郊区化、碎片化的城市景观。

  京津冀世界城市区域显然不能以洛杉矶为样板进行建设。它可以是多中心的,高度互联互通的城市群,但一定不能是建设在车轮子上的,高度碎片化的城市地区。因此,构建区域绿色交通体系就成为京津冀世界城市区域建设的关键技术。

  我们需要研究京津冀绿色交通体系的目标、模式与内容构成。京津冀绿色交通体系构建的基本理念是构建多目标、多功能、多种形式融合的交通体系。这一交通体系区在如下几方面别于传统的区域交通体系:

  传统的区域交通体系关注节点(城市)与节点(城市)之间的联通性,把城市之间的广阔地域(乡村和自然地)视为空白。

  传统的区域交通体系把人和物的输送作为唯一目标,而忽略交通廊道的文化传播和生态联络功能。

  传统的交通体系过分强调了道路的链接功能而忽略了道路的体验功能。

  京津冀绿色交通体系的构建应本着复杂系统哲学的思维,从“一元二面多维多层次”的视角审视区域交通。

  所谓一元,就是以京津冀的协同、一体化发展为总体目标;

  所谓二面,就是不仅仅关注城市型节点,也要照顾到广大的乡村区域。不仅仅考虑动态线路的效率,也要考虑静态节点的效率;

  所谓多维就是不仅仅关注传统的交通运输维度,还要关注交通系统的生态联络维度、文化传播维度、生活体验维度等多方面需求;

  所谓多层次就是要把快速交通、中速交通及慢速交通等不同距离、不同层级的交通系统进行有效的整合。

  那么,构建 京津冀绿色交通体系有哪些关键技术需要研究呢?

  为了引导京津冀绿色交通的发展,必需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对区域交通需求进行引导。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仅是对交通需求的被动适应,更应该从交通供给侧的视角,做好对需求的引导。比如,通过区域性轨道交通网络的建设,形成“轨道上的京津冀”,把轨道交通出行作为区域通勤的主要模式,将极大减少汽车行驶里程。但同时,还必须通过其它的交通方式弥补轨道交通灵活性不足的缺陷。因此,可以考虑把“轨道+风景道+骑行”作为京津冀绿色交通体系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通过这一复合交通体系的建设,探索交通与工作、交通与游憩、交通与生态及文化遗产保护之间良性互动规划设计方法。

  最后,绿色交通体系绝不仅仅是技术问题。绿色可持续发展首先是文化观念的革命,是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这些转变不仅需要技术和市场的引导,更需要政策、法律、法规的制约。因此,应该研究世界上有关绿色交通管理的最佳实践,总结其经验,结合我国的制度安排以及京津冀地区独特的文化背景,为京津冀绿色交通的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导则。(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院长)

建议将雄安建成全球首座去化石能源城
关于京津冀绿色交通体系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