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7年11月06日 星期一

当麦田成为舞台

■中国城市报记者 刘蕾 《 中国城市报 》( 2017年11月06日   第 08 版)

  “以天为幕,道不尽古今中外千年事;以地为台,唱不完天南地北万里情。”

  每年农历正月初十过后,年味儿渐退,但是,宝丰县这个古老的小镇却喧闹了起来。千台戏,看不厌;万卷书,听不完。一场民间曲艺杂谈鸣锣上演,这就是马街书会。

  马街村位于宝丰县城南7.5公里处。迄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的马街书会就在这个集镇的麦田里演绎,成为了民间艺人心目中的曲艺圣地和精神家园、中国曲艺界的传统节日。

  正月十三,来自全国各地的成百上千名曲艺艺人负鼓携琴,汇集于此,以天为幕、以地为台,说书亮艺,以曲会友。数十万群众从四面八方前来赶会、听书、写书,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堪称我国民间艺术的奇观。

  近日,记者驱车来到位于马街书会麦田舞台对面的中华曲艺展览馆。在这里,记者亲身领略到了马街书会的魅力。

  “马街十三会”历史悠久。据马街广严寺及火神庙碑记载,这个古刹大会起于元代,盛于明、清。马街书会源远流长,不过论起它的起因则众说不一。

  展览馆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马街书会的起源众说纷纭。其中有一个说法是‘皇恩说’,即东汉前,王莽撵刘秀至马街村东的应河岸边,是日正月十三,正在火神庙祭祀的乡民艺人纷纷相助汉军竞渡,阻击莽军追兵。刘秀当了皇帝后,降旨免去马街一带三年皇粮,钦赐‘三皇社’御牌一面,后来这里的人便以救驾之日为会期,年年起会,感谢皇恩。至今当地仍有‘光武封、书会兴’的说法。”

  据了解,马街书会上曲艺种类繁多,有河南坠子、湖北渔鼓、四川清音、山东琴书、凤阳花鼓、上海平话、徐州琴书、三弦书、大鼓书、评书、乱弹、道情等等。

  中国评书大师刘兰芳曾公开表示:“马街书会历经700年而不衰,是因为,在全国只有这么一个传承的地方,700年传承说书,这是第一家;此外,这里流传着一句话,‘无君子不养艺人’,只要是说书艺人来到这儿表演,就有说书听众。马街及周边的村民对艺人都是自觉得高接远送,这是十分不容易的。”

  从百岁老人到少年儿童,宝丰县拥有庞大的说唱群体。“忙时扶犁耕种,闲来吹拉弹唱”的独特乡村文化景观被文化部称为“宝丰文化现象”。

  2006年5月20日,马街书会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1月,宝丰县被文化部批准为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

  近年来,宝丰县委、县政府对马街书会进行抢救性保护,如扩大会期,引入竞拍机制等等。

  宝丰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吕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宝丰县已经开展全面的深度调查,摸清家底,为保护工作提供详实依据。实验区内列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性项目共153项,已经设立以说唱文化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87处,确立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52人。”

  目前,宝丰全县13个乡镇320个行政村共普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14个类别1009条(项),整理普查成果汇编一套九本。录制、整理近百个说唱艺人视频、音频资料1000余小时;挖掘、记录传统曲(书)目50余部(段),整理文字20余万;拍摄相关活动及人物的照片数万幅;出版故事、传说、唱本集及研究性著作50多部。

  记者了解到,宝丰还将说唱文化的相关内容列入保护区的乡土教材,让青少年在启蒙时代就能够较为直观地了解乡土知识及其优秀的文化传统,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逐步培养起文化自觉意识,树立起文化自信心。

从北宋飘来的“雨过天晴”
当麦田成为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