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7年10月23日 星期一

十九大奏响法治“强音”

■中国城市报记者 孟航/整理 《 中国城市报 》( 2017年10月23日   第 19 版)

  2017年10月18日上午9时,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全面依法治国以及社会综合治理,更释放了一条重要的消息: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这12个字,铿锵有力地概括了这极不平凡的5年,我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在十九大报告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被明确作为十四条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

  在报告第六部分,“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被视为“法治”内容浓墨重彩的部分。

  其中,“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提法,是关于“依法治国”的新鲜表述。

  如何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习近平总书记说,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

  领导小组是亮点

  2013年1月,在十八大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政法工作会上,建设“法治中国”的新要求被首次提出。今天,“法治中国”再出发——“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

  十九大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指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可以说是十九大报告中的一大亮点,也是党中央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最关键的举措。

  “有了这样一个领导小组,可以更好地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可以统一全国人民在依法治国方面的认识、思想和意志,形成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强大合力。可以与时俱进作出一系列关系法治中国建设的重大决策,不断发现推进依法治国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解决新问题,提出新举措,将对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具有深远的影响。”

  十九大代表、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苏军说,“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与报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方略中提到的“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这些内容都说明,党的十九大之后,法治建设将会掀起新的高潮。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将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协调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基础。

  张苏军说,目前,我国经过30多年的普法工作,各省市县均建立了三级的法治领导机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的成立,将使得这些机构有了顶层领导,将有利于充分发挥这些法治机构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合力。

  “可以预见,党的十九大之后,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将发挥更加基础性的作用。”张苏军说。

  司法体制改革 让人民感受公平正义

  报告中,关于司法体制改革的表述,也格外受关注。

  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江必新说,相比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特别提到了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同时,将“司法责任制”提到了新的高度。

  江必新解释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主体框架已经基本确定,但这并不意味着,司法体制改革已经完全到位。“一个孤立的制度很难实施,必须有整体的配套制度,去纵深推进。一个制度的施行,必然会带来新情况新问题,要用好新的配套制度,解决出现的新问题,让好的制度充分发挥作用。”

  谈到司法责任制,江必新说,这是司法体制改革的核心,对提高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具有决定性影响。司法责任制改革,同样需要有配套的制度保障,使司法责任制切实落地落实落细,确保放权不放任、有权不任性。

  依法治国理政思路贯穿始终

  梳理报告发现,十九大报告通篇,都贯穿着“依法治国”的理政思路。

  国家安全,需要加快法治建设——加强国家安全法治保障,提高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能力。

  社会治理,需要法治方式——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惩治腐败,需要厉行法治——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建设覆盖纪检监察系统的检举举报平台。制定国家监察法,依法赋予监察委员会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用留置取代“两规”措施。

  百姓福祉,需要法治保障——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执政兴国,需要法治思维——领导十三亿多人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要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科学制定和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落到实处。

  报告中指出,“到2035年,我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十九大奏响法治“强音”
十九大报告:一部贯穿法治精神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