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第十三届全运会开幕在即,在8月24日举行的赛前新闻发布会上,天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总工程师、全运会组委会场馆工程部部长吴冬粤表示,全运场馆后续将服务于市民需要,在比赛结束后,所有场馆将适时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本次全运会在天津市共涉及比赛场馆47座,其中新建场馆21座,改建场馆15座,利用现有场馆11座。新建总建筑面积达到26万平方米,新增加观众席位7万个,完成了23个场馆的临时设施搭建,可满足各类比赛项目的需要。全部场馆建设已于今年5月份完成。
“全运村建设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吴冬粤表示,在满足赛会使用需要的同时,统筹考虑资源的充分利用,引进社会资本进行开发建设。全运村共建设88栋楼94万平方米的住宅,81栋住宅为运动员、技术官员、媒体记者等提供住宿服务,配套建设餐饮、购物、健身、休闲、就医等其他生活服务设施9.8万平方米。赛事期间,能接待约1.7万名运动员、技术官员和媒体记者。全运村及配套设施今年6月底建设完成,7月上旬向全运村部顺利移交,目前已有部分运动员、裁判员和媒体记者入住。
吴冬粤说,在全运场馆建设中也统筹考虑了“全运惠民”,场馆分布与打造市民“十五分钟健身圈”密切联系。全运场馆全部建成后,市民健身活动场所大幅度增加,市民到达身边运动场所的时间大大缩短。全运村在建设中结合智能化、科技化的理念,将全运村建设成为天津市第一个全民健身示范住宅区,在未来的居住使用期间为全运村的所有居民提供健身活动场地。
因为在建设之初已经考虑到了赛后利用的问题,在全运会比赛之后,所有场馆将适时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继续在当地推动学校体育教学、开展群众体育运动、举办大型文化展演、促进专业队伍训练等方面发挥作用。
(毛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