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近日发布新闻公报说,科研人员在国际空间站舱体外表面的沉积物中发现了6种微生物,并推测部分生物可能来自地球。也许这一次不再只是科幻故事,生物入侵不仅发生在地球表面范围,甚至可延伸到距地表400公里之远太空轨道,简直就是国际空间站版《异形》。生物以出乎预料的方式扩散,也以超乎想象的方式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这些生物是如何逃逸到地球空间,又将如何影响国际空间站乃至人类生存?
当下,随着互联互通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上天入地已经不是一种幻想,环球旅行甚至太空旅行日加成为现实,“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牵手沿线60余国,经济圈、港湾区、城市群等一体化或同城化区域已经实现一小时即到概念,带来了交通便捷、市场活跃和经济繁荣。与此同时,我们也应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互联互通问题,重视生物与生态环境污染物的扩散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既要知道人类能对互联互通的生态环境保护做些什么,也要知道生态环境的互联互通会对人类做些什么,尽可能减少互联互通项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但我们应该看到,互联互通项目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一些不确定性。现有研究偏重回答“我们能对互联互通的生态环境保护做些什么”,而较少涉及“生态环境的互联互通将会对我们做些什么”,现有规划给出的多是生态走廊、污水处理设施、生态环境保护信息交流平台等保护性设施,而较少涉及生态文明自觉、生态平衡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而且,相关项目建设规划多强调设施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及其保护措施,弱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能力的共建共享。
再者,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常常散见于互联互通项目和相关行政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中,碎片化现象较严重。
此外,各行政区偏重落实区内规划,画地为牢,各行其是,导致互联互通生态环境保护设施规划的落实不到位,如一地建设森林公园保护区,另一地却在周边大建产业园区承接转移产业,硬生生地撕断规划建设的生态环境缓冲带。
鉴于此,首先,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扩散、累积、变异及其对人类影响的专题研究。重点加强地上地下水路通道、气路通道及人流物流通道等对生物及生态环境污染物传播的影响。同时,要重点加强生物及生态环境污染物传播影响的特性研究,研究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心理、行为与生态环境文化的影响,帮助树立互联互通区域生态环境文化连通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完善互联互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既回答我们能做什么问题,也回答我们如何面对生态环境互联互通对我们做些什么问题。
其次,要加强互联互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能力的共建共享。树立生态环境连通理念,不仅要共建生态环境保护设施,更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设施与信息的共享,推动气、液、固污染物联防联治,建设区域性生态环境保护与应急设施、基地和缓冲带,加强生物及生态环境污染物传播监测,加强检验检疫工作,打造互联互通区域命运共同体。
第三,要加强互联互通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连通理念,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建立互联互通区域联系会议制度,协调互联互通项目的领导、指挥和行动,以区域性互联互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引领,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文化、政策、资源、行动、安康的互联互通。
(作者系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发展规划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