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7年06月19日 星期一

上海建设“雨水银行”变废为宝

■中国城市报记者 乔妙妙综合报道 《 中国城市报 》( 2017年06月19日   第 18 版)

  日前,上海正在打造“雨水银行”,相关技术正在被应用在上海2017年度重大建设项目——浦东滨江沿岸绿色贯通大通道。

  据上海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负责人透露,上海版的“雨水银行”采用产学合作的方式,使得技术在工程实践中得以示范性应用。

  “雨水银行”变身雨水花园

  所谓“雨水银行”就是将路面及绿化场地的雨水收集起来,通过地下铺设各类特种矿石进行物理过滤净化,集中到地下的雨水储蓄系统,再通过雨水再利用系统,将其用于水岸景观,绿化浇灌等。

  据悉,“雨水银行”需经两个步骤来实现。一是通过特殊结构的绿化坡地及特种植物根系的生态净化过滤,二是通过特殊矿石过滤基坑的净化吸附过滤。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林拓指出,“雨水银行”并不是将上海的雨水直接渗排至地下水加以利用,而是先要实现“双重生态过滤”——第一靠植物,第二靠矿石。这意味着植物和材料成为花园的主角,打造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雨水银行”。

  据上海绿化市容局负责人透露,滨江将被建成雨水花园。在紧邻滨江的云锦路有一座面积约7.48万平方米的跑道公园正在加紧建设。

  利用跑道现成的线性空间,在宽约50米、长约1.6公里的跑道公园中,新开挖的机场河成为贯通跑道公园南部的水系。跑道公园有大片绿地和下沉式花园,把一条历史悠久的机场跑道变为人民休闲放松的城市绿洲。

  道路沿线,通过雨水花园和人工湿地来帮助过滤道路地表径流,起到改善河道水质的作用,最后排入黄浦江。

  除了具有实实在在的雨水调蓄功能外,滨江更被赋予较高的观赏价值,成为解决城市雨洪问题、构建海绵城市的基本单元。

  据了解,通过将道路上的雨水径流导入沿道路布置的雨水花园中,优化从道路表面到花园再到排水口的排水线路。借助特殊的雨水口装置设计,使得过量雨水可以直接流入雨水总管,减少了在暴雨天气里道路积水的可能性,真正做到雨天不湿裤脚。同时,将沉淀固体悬浮物、过滤污染物后的雨水流入蓄水池用于公园灌溉,多余的水排入市政管网。

  存的是雨,取的是水

  我国是优质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年用水量已突破6000亿立方米,但能转化为再生水资源仅占1%,生态用水也仅占1.7%。另外,由于气候变化、环境污染,部分雨水甚至成为河道、湖泊、农田、林地等面源污染的来源之一。

  上海打造“雨水银行”为该市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新路径。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负责人表示,上海地下水水位高,有些地方地下1米以下便有地下水,建设“海绵城市”有天然的优势。

  凭借上海世博园的资源优势,华东师大生态城市研究中心综合调研了荷兰鹿特丹的城市治水实践区和德国的世界最先进的雨水收集、处理、利用技术,运用雨水绿色渗滤生态系统“双季轮作”: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在非雨季将生态净化的雨水重新用于林地浇灌,形成了可达到收支平衡的上海版“雨水银行”。

  上海是多雨的城市,每年雨水达24亿立方米。如果以自来水平均梯度水费计价,其价值高达近百亿元。林拓说,当暴雨来临,雨水可储存,减轻涝的灾害。水存起来可以作为景观水,后续的利用也很重要,建成之后维护成本很低,可以节约大量维护费用。

  以一万平方米公共绿地为例,整个系统只要建设一个560立方米的面源雨水收集池,以及140立方米的净水储蓄池,就能做到全年浇灌水的生态平衡,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与雨水生态再利用的复合经济价值,直接助推海绵城市建设。

  另外,“雨水银行”还配套远程智能水质监控系统,实时有效检测净化后储蓄水的水质与水况,为生态城市引入互联网技术。

  林拓介绍,这个系统还能让老百姓通过智能显示屏直观地看清环境中的水生态;让政府监管部门远程可视化实时监控身边的水质、水况;让生长在公共绿地的植物源源不断地获得循环再生的优质浇灌水。

资讯
上海建设“雨水银行”变废为宝
河北排水防涝设施建立新标准
贵州: 海绵城市应对强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