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跳三鼓是湖北荆楚民间音乐中极富特色和颇具影响的一种丧俗民歌。
跳三鼓原名跳丧鼓,起源于民间丧事,由“守灵伴歌的鼓盆”发展衍变而来。解放后,表演拓展为跳丧、跳寿和跳喜,加之三人演唱,三件乐器伴奏,三句头起唱,“丧”与“三”又谐音,故名跳丧鼓为跳三鼓,并以此名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之一的《中国戏剧·曲艺词典》。又因石首县流行最广,名师(不包括能吟会唱者)最多,乡土气息浓厚,故又有石首跳三鼓之称。
2007年7月,跳三鼓被列为第一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11月,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
跳三鼓的演唱形式为三人一台,以唱为主,说、唱、舞兼具。说为唱中的插白,舞却有别具一格的特色,演出时,放一桌一凳,一人坐着击鼓帮腔,另两人轮番演唱,以单面镲击节,踏着有节奏的步子,时进时退,时面对面,时背靠背来回往返,激昂时还可以大跳。
艺人将其舞蹈动作概括为:“右手筷子(签子)左手钹,上靠膀子丁字脚、三步半、朝前梭、背靠背、擦身过。二人对面笑呵呵,你一个歌,我一个歌,鼓声不住歌不落。”
跳三鼓艺人的表演基本功,虽无戏剧演员那种规范的要求,但也十分讲究精、气、神的表演技能。所谓“精”,即要精神抖擞、精力充沛、情绪饱满;所谓“气”,即要有气魄、气概、气度,大方不拘;所谓“神”,即要有神志、神似,深入角色。总的要求,“中气足、字词清、音量纯、板口正、腔调准、感情真。”
跳三鼓传统曲目和艺术特点及表演形式大致可分为:孝歌类,有《琵琶记》等五大孝书;寿歌类,有《八仙祝寿》;点歌类(即由观众点唱),有“点江湖”“点古人”“点摆朝”等;叮头子,由歌师现场发挥,为即兴逗趣的小段;正本类,有《封神榜》;应时应景类,有《劝世文》《麒麟送子》等。唱腔曲牌有《卡七字》《扬嗬嗬》《欢调》《三句半》《十字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