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最重要的目标是,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一定要考虑京津冀三地怎样协同。
大城市群是城市空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空间组织形式,区域内城市高度密集,人口规模巨大,城市间具有建立在分工明确、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基础上的密切的经济联系。我认为,京津冀区域内部分城市规模是足够大了,但城市之间的差距仍比较大,联系不紧密,这是今后发展的重点。联动发展要强调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世界级城市群更是这样。当前,京津冀与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世界级城市群相比都存在这样的差距。
从产业之间的联系来讲,世界级城市群有着一些最基本的规律,那就是产业结构要普遍走向高级化、城市内部核心职能要高端化以及经济职能要外向化。京津冀联动发展要按照世界级城市群的基本规律进行规划、建设和发展。
同时,在世界级城市群中,除了产业之间存在一定联系,空间方面也遵循着一定规律。这个规律就是,从“单中心”向“多中心网络化”发展。在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过程中,各地区在空间要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结构,这也是联动发展的重要内容。当然,世界级城市群的空间发展也出现新趋势,比如城市郊区化与多中心化、城市区域化以及大都市区复兴等。如今,伦敦、巴黎以及日本首都圈等,已经进入到“多中心网络化”发展阶段。从它们的规划经验来看,都已突破最初的规划模式,并通过建设发展轴线和“多中心”来解决“单中心”聚焦的困扰。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里已经明确了北京、天津、河北各自的定位,但还要进一步考虑产业方面的定位。我们要对京津冀三地现状进行深刻认识,这种现状和各城市出现的问题是相关的。北京要强调去功能化,天津要强调去加工化,河北要强调去重型化,我们定位时一定要基于产业价值链分工。从功能体系来讲,北京肯定是总部、研发和销售功能为主的区域,所以会转移一般制造业;天津要强调生产研发和加工制造,也要发展一定的总部经济;河北也不是全部做制造,也可以做研发。
京津冀有超大城市,但缺少特大城市。未来,雄安新区和保定也会联合成为特大城市区域,共同优化区域空间结构。但强调联动发展不能回避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考虑的首要问题是为什么要疏解、疏解多少?这要和雄安新区建设联动。北京市功能定位包含了首都功能和部分非首都功能,我们说疏解并不是疏解所有的非首都功能。我认为,北京是过密和过疏同时存在,疏解分域内疏解和域外疏解,要多管齐下,共同服务于区域内的协同发展。
关于疏解的对象,我们要更多考虑产业和空间之间的密切关系。比如在城市周边会划分中心城区、外围地区和周边地区,疏解过程中要考虑各种功能如何进一步的发展、提升和优化。当然,更重要的是强调协同。比如北京科技资源非常集中,区域协同创新非常重要,但不能一味地把北京创新资源都疏解到别的地方,要建立协同创新共同体。京津冀区域要形成“一心、两核、三带、多园区”科技创新格局,可以通过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其他河北外围市共建创新园区,促进协同创新发展。
此外,由于区域内各城市存在发展阶段和行政等级的差异,京津冀交界地区还需要加强合理管控。要抓住溢出效应,实现从大树底下“不长草”到“好乘凉”的转变。河北还需要继续深化环京津发展战略。交界地区要加强空间管制,高效利用国土空间;控制人口规模,科学管理区内人口;还要强化区域治理以破解职住分离困境。
(作者系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