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7年06月05日 星期一

阅读建筑 留存记忆

■中国城市报记者 刘蕾 《 中国城市报 》( 2017年06月05日   第 28 版)

  上海邮政博物馆 始建于1922年

  上海光明中学 创办于光绪年间

  上海音乐厅外墙已挂上二维码

  城市是活的历史书,历史建筑是城市活的记忆。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中心,每座城市都会被打上深刻的时代印迹,每个时代也都会留给人们一片片的建筑群落。旧的时代过去,新的时代到来,城市里的建筑也会新旧叠加在一起,为历史增加一页具象的书页。

  城市发展进程中,如何保存和保护历史建筑,又面临着很多困境,尤其是开发和保护上,面临着开发商的裹挟,如何才能够走出这样的困境,是每个城市都面临着的问题。

  为摆脱这样的窘境,很多城市都作出了自己的努力,而上海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率先提出“阅读建筑,留存记忆,解读城市精神气韵”。

  保护前先摸清家底儿

  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史书。岁月更替,物是人非,老建筑留守原地,代表时光讲述过往,有故事的建筑是可以阅读的。但是,由于保护力度不够,一些还未来得及列入保护名录的历史建筑,就已经被毁,带来了不可逆的损害,也加大了“阅读”的困难。因此,上海市在阅读之前,开展了一场“摸家底”的活动。

  2017年初,由上海市委办公厅牵头,市规土局、市住建委等部门共同开展了上海中心城区50年以上历史建筑的全面普查工作。经过普查,上海外环内现存50年以上历史建筑约31520栋,建筑面积约2559万平方米。

  据上海市规土局副局长徐毅松介绍,《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修订工作也已经启动,各类保留建筑将被赋予法律身份,各级政府、产权人、使用人对保护保留建筑的责权也将被明确。

  事实上,主动摸清历史建筑资源的家底,实现提前介入、干预,是在传递一种文物保护的价值取向,也更加有利于对历史建筑的阅读。

  “新方式”推动历史建筑的保护

  日前,金陵路上海音乐厅门口墙上挂上了一个印有二维码的铭牌。游客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能迅速了解这幢87岁高龄的历史保护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和人文轶事。

  在位于上海“原点”的南京东路街道区域内,目前已完成了50个历史建筑的史料汇编,有公共设施、弄堂街坊、红色足迹,也有百年老字号。这些老建筑、老弄堂都已在外墙安装二维码铭牌。在此基础上,一份“阅读建筑—城市历史漫步地图”也正式出炉,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这份地图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故事和建筑定制游览路线。

  据悉,南京东路的城市风貌形成于20世纪初上海的繁荣时代,自英租界二次扩界后,一直是上海城市的中心街区,更是近代上海商业的发源地,长期以来是上海宜商宜居宜业的繁华城区,这里有过去享有远东之最的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天蟾舞台、跑马场,有曾经的南京路四大公司、宁波路天津路传统金融区和各个老字号,还有成片的上海早期石库门建筑以及间杂其中的诊所药店、工厂商号、学校书店、杂志报社等等,这些都生动地记录了这个街区的繁盛和兴旺,浓缩了上海的商业文明和城市精神。

  “‘阅读建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所有的阅读者也可是参与者,对历史建筑、里弄街坊的故事可不断地增补、完善,通过人与建筑的互动、人与人的互动,让公众的阅读更加有趣生动,更加丰富完整,让城市更有人文情怀。”南京东路街道相关负责人向记者感叹道。

  只有了解,才能知其价值,对历史有尊重,对文化有认同,对街区有关注,也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历史。

  除了上海,中国还有不少城市拥有着大量的历史建筑,深藏着城市的记忆。“阅读建筑”这样一种新方式,让城市历史走出档案馆、图书馆,更加直观地展现在众人面前,触手可及,拉近了人与城、历史与现在的距离,也将历史更容易地留存在了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无独有偶,复旦大学相辉堂的修复工程,也展现了对历史建筑的人文关怀。承担修复工作的正是曾经成功修缮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工程的五建集团,他们要求在修复工程开始前,要先学习复旦大学和相辉堂历史相关的“文化课”,对比现下很多建筑施工团队的“野蛮施工,肆意拆建”,可以称得上是一股“清流”。五建集团董事长刘巽全说,古建筑是前人留下的珍贵文化瑰宝,具有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等多方面价值。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既是研究某一阶段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又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见证。因此,从管理层到一线工人,都要先了解建筑经历的故事、承载的历史文化,才能在行进过程中有所体会,触发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尊重。

  这些对待历史建筑的方式,走好了保护和传承的两步棋,让历史建筑最大限度地延续了自己的生命价值,成为了城市“活的记忆”。

阅读建筑 留存记忆
别等建筑“受伤了”再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