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7年06月05日 星期一

城市温度浇筑发展根基

《 中国城市报 》( 2017年06月05日   第 02 版)

  人们常说,一座城市的发展不应只看速度和广度,还应看到温度。5月,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为上海描绘了未来城市愿景:“令人向往的卓越的全球城市”,着力打造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

  “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这段充满诗意的文字被很多代表称为“最打动人心”的话语,特别是“街区是适合漫步的”,话虽简单,却说出了城市该有的情怀、该有的温度。

  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上海在夯实经济发展高度、科技创新力度的同时,不断滋养人文情怀、提升城市“温度”,切实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毫无疑问,一座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高度”,也需要“温度”。“高度”决定发展的走向,“温度”浇筑发展的根基。“高度”与“温度”就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激发前行的信心与力量,锻造一座奋进城市的精神气质。

  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必须是一座有“品味”的城市。不可否认,我们的城市正在迅猛地“长高”,我们也曾认为高楼林立是现代化的象征。但是,摩天大楼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在强调绿色、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今天,继续“长高”的城市并非现代化水平高低的体现,人文气息与生活品质才是我们的追求。有“温度”的城市,才让人留恋。

  一座城市的“温度”和气质,不仅体现在高楼大厦、宽阔马路、繁华商圈、市容市貌、经济总量以及财政收入上,也体现在人文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风光上,更集中反映在城市中人与人的关系上。

  城市的“温度”,源于自然之美,更源于风物之美。景与城、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美美与共,城市才能别具情怀,因有气度而有温度。

  城市的“温度”,体现在精神之美。城市要发展,还要积极培育文化生成和生长的环境。不可否认,随着城市开放性、流动性加大,外来文化与价值理念的冲击也越来越大,人们的获得感在较短时间内由“量”转向“质”,对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方面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抓住文化这个“根”,不断提升文化在城市建设发展中重要价值的认识,始终助燃文化之火,使文化成为城市的记忆,让城市更有温度,也让充分享有文化权益的市民感到生活更幸福。

  城市的“温度”,体现于人文之美。人是城市的灵魂,打造城市的宜人“温度”,一个核心的内容,就是“人”。流动时代,我们已从“熟人社会”进入“陌生人社会”,城市对待人的态度,往往要看对待“陌生人”的态度。凡人有善举,爱心能传递,这样的城市才会更有温度。以文化涵养城市文明,重在围绕弘扬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常抓不懈,不断上层次、上水平。

  风物之美、精神之美、人文之美,说到底都是“人”之美,取决于如何认识人、怎样对待人、如何塑造人。

  人文兴,则城兴;人文悦,则城美。城市发展不可能一个模式,但抓住人文这个“根”,体现人本理念、体现温度应该是重要路径。在有温度的城市里生活,是一种幸福,而努力让自己做得更好,成为增进城市温度的一个因素,也应该成为每个人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座有“温度”的城市,一定是充满了希望的城市。

城市温度浇筑发展根基
城市走向胜利该关注什么?
五大理念引领构建雄安新区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