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7年05月22日 星期一

北京全方位打造海绵城市

■中国城市报记者 乔妙妙/整理 《 中国城市报 》( 2017年05月22日   第 18 版)

  北京副中心城市建设进入关键期,作为该区域的主干道通燕高速改造也将6月完成绿化景观提升。届时,这条有三十多年历史的道路“颜值”将大有改观,实现从“绿色长廊”向“三季有花、四季常绿”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通燕高速改造将原有自然排水的土沟改造为植草沟,可对雨水进行截留和净化,并回补地下水。据了解,通燕高速景观提升工程项目,西起北运河大桥,东至潮白河大桥,全长10公里,总面积约21万平方米。

  事实上,通燕高速海绵化改造项目只是北京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为防范城市内涝,破解逢雨必涝的“看海困局”,北京在雨洪利用、管网改造、节水器具推广、下凹式立交桥改造等方面全方位打造“海绵城市”,优先利用生态透水材料替代硬化路面,配以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排水。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表示,考虑到北京周边区县(市)中心城区已有一定的规模,不宜在原中心城基础上“摊大饼”式扩张。

  同时,赵弘建议采取“双子城”模式,在距离老城一定空间范围外建设“微中心”,并严格划定生态边界。

  有专家指出,按照“百年规划”要求,前瞻性编制总体规划,引入“海绵城市”等理念。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3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在此背景下,未来的北京将成为一块巨大的海绵,在雨季吸收雨水、并在需要时能挤得出水。

  2016年,经过激烈的角逐,北京入选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北京规划国土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建设“海绵城市”的总目标是通过增加储水空间,将雨水留下来;通过改造硬质铺装,将雨水渗下去;通过延长回流路径,将雨水净化好。将北京建成宜居的、充满活力的、缺水地区建设海绵城市的典范。

  通州作为北京海绵城市建设先行试点,将建设海绵型建筑与小区、海绵型公园和绿地、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水系整治与生态修复、防洪与排水防涝、管网建设、管控平台建设等七大类51项建设工程项目。低洼区利用生物自身和缓冲带起到的滞留作用,来提高雨水的净流速度。

  北京城市副中心将新建21处公园,其中面积最大的公园是位于大稿村的梨园文化休闲公园,达5850亩。实施84个园林绿化建设项目,新增、改造各类绿地、林地、湿地共约37.1万亩。到2020年,北京城市副中心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0%。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能够提升一个城市的品质,让生活工作在此的人更加宜居宜业,这是建设海绵城市的一个最终目的。建设海绵城市带来的环境效应也是不可估量的,包括空气循环、土壤、植被、湿度等各方面给城市环境带来的改善。

北京全方位打造海绵城市
蓬溪县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出炉
资讯
连云港首个海绵城市公园对外开放
昆明今年拟建340个海绵城市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