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7年05月15日 星期一

哈萨克族绣娘:

阿丽特娜衣的民族情、非遗梦

■中国城市报记者 何玲 《 中国城市报 》( 2017年05月15日   第 21 版)

  阿丽特娜衣(前排左一)在石河子大学哈萨克毡绣和布绣研修班学习

  在哈萨克语里,阿丽特娜衣是金月亮的意思。

  一位名叫阿丽特娜衣·阿山别克的哈萨克族女孩的“非遗梦”,正如其名字一般,闪耀着月亮般迷人的光彩。

  “我的中国梦很具体,就是将哈萨克传统刺绣融入到我们的现代生活中!”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苏市巴音沟牧场的阿丽特娜衣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

  源梦:“会刺绣的女孩最美”

  阿丽特娜衣所说的传统刺绣指的正是哈萨克族的毡绣与布绣。

  2008年,哈萨克族毡绣与布绣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哈萨克族最有代表性也最为普及的家庭工艺,过去几乎每一位哈萨克族妇女都会此项技艺。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哈萨克族逐渐受到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一些居住在城市里的哈萨克族妇女因为工作的原因,无法专注于毡绣与布绣的制作。

  对阿丽特娜衣来说,她毡绣与布绣技艺的“启蒙”主要源于奶奶。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按照哈萨克族的“还子”风俗,作为长女的阿丽特娜衣需要从小跟随奶奶生活。也正是奶奶,从小教导阿丽特娜衣“会刺绣的女孩最美”。

  “小时候惊异于奶奶的一双巧手,针线的穿梭能变化出一个个美丽的图案,又变成一件件漂亮的马甲、裙子。”自那时起,阿丽特娜衣的心中便种下了一颗刺绣的种子。

  初中毕业后的阿丽特娜衣为了能帮父母减轻家庭压力,离开了巴音沟牧场,去到了乌鲁木齐、上海等地打工。10多年来,她干过保姆、推销员,也干过餐厅服务员,还做过超市收银员、销售员。生活上的不断打磨,愈发坚定了这位哈萨克族女孩走上刺绣之路的决心。

  2015年,阿丽特娜衣拿出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和姐妹们贷款开了一家民族服饰婚纱店。如今,阿丽特娜衣正思考着如何将传统的哈萨克毡绣和布绣技艺融入到当代婚纱设计中去。

  缘梦:把民族特色融入现代服饰

  “婚纱店刚开起来的时候,我发现传统的民族服饰并不十分受现在的年轻人欢迎”,阿丽特娜衣便和制衣工厂联系,希望他们能够根据自己设计的图案制作一些民族服饰。

  然而,这个过程并不顺利。由于民族服饰图案较为复杂,制作工艺比较繁琐,加上制衣工厂此前并未尝试过民族服饰制作,阿丽特娜衣的请求被屡次拒绝。但在无数次的坚持下,制衣工厂终于答应了阿丽特娜衣,制作出的成品也意料之内的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阿丽特娜衣告诉记者,婚纱店有自己的工作室,除了工艺特别复杂的婚纱等会交由工厂制作,一般像帽子、马甲、晚礼服等基本都由工作室纯手工制作。

  目前,量身定做、私人订制是阿丽特娜衣婚纱店的金字招牌,也是区别于乌鲁木齐市其他婚纱店的独特之处。“我们每个月平均会出2—3个新款”,阿丽特娜衣表示,哈萨克族人对结婚非常重视,也因此对婚纱非常挑剔,“我的店在乌鲁木齐能排到前三名左右,主要是哈萨克族,也会有柯尔克孜族的顾客”。

  为了能够更好地将传统的哈萨克毡绣和布绣技艺融入到现代婚纱设计中去,阿丽特娜衣曾专门进行过学习,比如在苏州参加过服装设计、刺绣、手工、裙子打板等方面的培训,但这些培训时间较短,而且并不系统。

  远梦:让民族艺术成为国际品牌

  今年3月,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石河子大学哈萨克毡绣布绣研修项目开班招生,阿丽特娜衣有幸成为了研修班学员之一。

  在石河子大学,阿丽特娜衣不仅解决了传统哈萨克毡绣和布绣技艺融入现代哈萨克婚纱设计中的问题,还圆了她上大学的梦想。

  阿丽特娜衣告诉记者:“在各位专业老师的帮助下,我确立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哈萨克族传统文化、哈萨克族毡绣和布绣技艺以及关于现代设计和合作社运营的系统性认识,刺绣的技艺提升了,眼界也开阔了,婚纱店发展的目标更加明确了。”

  虽然曾经由于上学的原因,阿丽特娜衣的刺绣技艺在小时候没有打下良好基础,但她却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她表示:“我还要不断地向刺绣技艺好的艺人学习,还要学习婚纱设计方面的知识,也要加深对哈萨克族文化的理解。”

  在为期40多天的学习中,阿丽特娜衣不仅收获满满,更重要的是,愈加坚定了她将民族传统刺绣融入现代婚纱的信心和动力。而她也将会把在培训班学习到的东西教给家乡的姐妹,让这项呈衰落趋势的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留并传承下去。

  阿丽特娜衣相信,只要自己不停的努力,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未来,我要做最美丽的婚纱,让每一个哈萨克女孩成为最美丽的新娘,要把融合传统刺绣的民族服饰婚纱打造成一个国际品牌,要将哈萨克传统刺绣融入到我们的现代生活中。”

阿丽特娜衣的民族情、非遗梦
指尖上的“非遗”——哈萨克族毡绣与布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