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7年03月27日 星期一

江山易姓 有爱在民

■中国城市报记者 刘蕾 《 中国城市报 》( 2017年03月27日   第 32 版)

  似乎,每座城市都有一位对当地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像南京有孙中山、朱元璋,苏州有伍子胥、唐伯虎,常州则有季札、瞿秋白。而对于潮州,有这样一个人,可以说,他改变了整个潮州的历史进程,而且让潮州的山水都为他更名易姓。这位先贤流传下来的诗词名篇,更是翔实地记载了他与潮州的故事。

  这位先贤,就是韩愈。韩愈,字退之,世称昌黎先生,河南河阳人,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卒于穆宗长庆四年(824年),享年五十七岁。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9年),陕西法门寺的佛舍利引发了京城长安自上而下的狂热追崇。韩愈时任刑部侍郎,上表反对朝廷,触怒了宪宗,宪宗欲加极刑,幸得宰相裴度、崔群等求情,韩愈才得免一死,贬为潮州刺史。

  唐代潮州,“流滴所归,中人无不视为畏途”。时年52岁的韩愈,即将前往数千里之外的另一个城市,内心悲愤,前途未卜,于是留下了千古名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路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谁也没有想到,韩愈的潮州之行,不仅成为了他生命中最辉煌的章节,也令他成为了潮州这座城市永远的印记。韩江、韩山,潮州城有着“一片江山尽姓韩”的说法,足以见得韩愈对于潮州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其实,韩愈在潮州的时间不长,不过七八个月。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他做了不少好事,见诸史载者。

  复兴州学

  潮州之有乡学,始自唐德宗初年潮州刺史常衮“兴学教士”。据史籍记载,经过常衮兴办乡学,“潮俗为之王变气”。

  但是,过了40年之后,韩愈到来时,潮州乡学境况今非昔比,“此州学废日久”,“进士明经,百十年间不闻有业成贡于王庭,试于有司者,人吏目不识乡饮酒之礼,耳未尝闻鹿鸣之歌……里间后生无所从学”。

  在韩愈看来,治国安邦,应“以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也”,而“欲用德礼,未有不由学校师弟子者”,如果“忠孝之行不劝,亦县之耻也”。因此,韩愈对潮州“学废日久”的现状,深表不满,决定采取措施,改变现状。

  首先,韩愈大胆起用海阳人赵德。赵德,大历十三年戊午进士,韩愈称其“沈雅专静,颇通经,有文章,能知先王之道,论说且排异端而宗孔氏”。在潮州儒林中,赵德称得上是个出类拔萃的人物,韩愈也觉得他“可以为师矣”。于是,韩愈荐举他“摄海县尉,为衙推官,专勾当州学,以督生徒,兴恺佛之风”。同时,韩愈拨出自己的部分薪棒“以为举本,收其燕余,以给学生厨撰”。百千之数,大致相当于韩愈八个多月的俸禄。也就是说,他把治潮州八月的所有俸禄,都捐了出来,以便给学生提供免费教育,甚至吃饭都不用花钱。应该承认,一个贬谪到边远山区的官员,能够做到这一点,确实难得。因此后世都愿意把潮州的文气归因于此。

  其次,重视地方语言的规范化和启蒙教育。据《永乐大典》记载,当时郡东数里的“水南”,人们操“不老音”,韩愈则授其人以“正音”。又据《潮州文概》记载,赵德编著“大三字经”,即所调“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以教潮人”。

  韩愈兴学育才的作为,使潮州文化教育有了一定的改观,苏轼在《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中认为:“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南宋乾道年间潮州太守曾造也说,潮州文物之富,始于唐而盛于宋,“爰自昌黎韩公以儒学兴化,故其风声气习,传之益久而益光大”。 到了宋代,潮州“号称易治”,有“海滨邹鲁”之称。可见,韩愈教化之功,卓然不常。

  潮州八景中有一景曰“韩祠橡木”,橡木亦称韩木,传说为韩愈手植,今已不存,但“潮人想慕者,久而弥殷”。自宋以来,关于韩祠橡木流传着一个神奇的传说:它开花之繁稀,预示着潮州士子登科人数之多寡。宋代礼部尚书潮人王大宝《韩木赞》如此记载韩木花开“兆先机”:“(韩木)遇春则华,或红或白,簇簇附枝,如桃状而小。每值士议,春官邦人以卜登第之祥,其来旧矣。绍圣四年丁丑开盛,倾城赏之,未几,捷报三人,盖比前数多也。继是榜不乏人,繁稀如之。”这个传说,是韩愈以儒学兴化直接结出的果实。王大宝分析道:“公刺是邦,命师训业,绵绵厥后,三百余年。士风日盛,效祥于木,理之宜然。”一句话,潮州教育是韩愈奠定的基础。

  废除买卖奴婢

  唐代的岭南,买卖奴婢之风颇盛。《唐大诏令集?禁岭南货卖男女敕》载:“岭外诸州居人,与夷僚同俗……迫于征税,则货卖男女,奸人乘之,倍讨其利,以齿之幼壮,定估之高下,窘急求售,号哭踰时,为吏者谓南方之俗,服习为常,适然不怪,亦因自利,遂使居人男女,与犀象杂物,俱为货财。故四方鳏寡高年,无以养活。……”唐政府对此屡禁不止。潮州情形,不外乎此。

  韩愈抵潮后,仿效其好友柳宗元在柳州的“书庸抵债”法,在潮州实行“计庸偿值”,以此来废除买卖奴婢的陋俗。此事唐人皇甫提在《韩文公神道碑》中作了较详细的记载:“(韩愈)洞究海俗,海夷陶然,遂生鲜鱼稠蟹,不暴民物,掠卖人口,计庸免之,未相值辄与钱赎。及还,著之赦令”。 即佣人为债主做工,以工钱抵债,当工钱和债款相当时,佣人便应放归,当两者差距太大时,则由官府“以钱赎”,等到佣人归还了,便立以正式的契约文书为证,防止债主反悔。韩愈解民艰困,废弃买卖奴婢的陋俗,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奴婢的人身依附关系,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关心民间疾苦

  韩愈刚抵潮州任所,即遇到不少困难。但是,这位新刺史并没有在困难前面退缩,而是“若以资迁”,“询吏民疾苦”,在其位而谋其政,关心民间疾苦。为地方排难解忧。

  韩愈赴潮路过曾江口时,恰逢洪水为害,百姓遭殃,他深表同情。到达潮州时,正是春夏之际,也是阴雨成灾。韩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奔走分告”,为民请命;到了深秋,又是阴雨绵绵,“稻既穗央,而雨不能熟以获也,蚕起且眠矣,而雨不得老以簇也,岁且尽矣,稻不可以复种,而蚕不可复育也。”这样,势必会给地方带来很大的危害,“农夫桑妇,将无以应赋税,继衣食也。”这更使韩愈焦虑不安。他公开责备自己,承担责任,谓“刺史不仁,可坐以罪”。并积极采取救灾措施,终于灾年不荒,“织妇耕男,忻忻衍衍”。

  韩愈关心民生的事迹,还有一件就是驱祭鳄鱼。韩愈刚到潮州时,就听百姓反映说“恶溪有鳄鱼”,他决心除掉鳄鱼。为此,韩愈先生还专门写了一篇祭鳄文,劝鳄鱼离开潮州。其实,《祭鳄鱼文》却是借鳄鱼痛斥当时的贪官污吏。《祭鳄鱼文》也因意义深刻,气势雄浑,被收入《古文观止》。

  然而,仅靠这样一篇文章是不能够真正驱赶鳄鱼的。韩愈到了潮州以后,带领当地的人民疏通水道,沼泽地变成了良田。被疏通以后,没有沼泽地了,鳄鱼便没有了生存的环境。 疏浚水道,治理鳄患,韩愈一次就为潮州做出了两大贡献,恶溪更名韩江,就是为了纪念韩愈的这两项重要功劳。

  韩愈为潮州做了不少好事,颇可称道,他在潮居官廉洁,也值得称赞。韩愈到潮州后,岭南节度使孔戮担心他因为“州小俸薄”,开支欠缺,而对他特别优礼,“每月别给钱五十千,以送使钱充者”。韩愈对此惊荣交至,感激不尽,但始终觉得 “非廉者所为”,于心有愧,乃婉言谢绝。

  潮州一任不到八个月,他没有因为失意而消沉,反倒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一系列为民谋利的工作中。他驱除鳄鱼,奖劝农桑,兴办教育,大修水利,延选人才,传播中原先进文明,从而使当时的蛮荒之地潮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潮州百姓永远记住了韩愈,潮州的山水、路堤、亭台,很多都为纪念韩愈而命名,后人因此赞道:“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这份永远的纪念,不仅因为韩愈能写一手锦绣文章,而且因为他抛却了个人荣辱,脚踏实地地为老百姓谋福利、做好事。

  居尘学道,火中生莲;德润古今,道济天下。这恰是今天来谈韩愈的意义所在。无论为文为官,无论是进是退、是荣是辱,只要能力之内,必应“民”字当先。“爱民如子,视民如伤,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做到这十六个字,才能得到人们发乎内心的拥戴,一生功业才会在百姓的口口相传中永世流芳。

江山易姓 有爱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