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7年03月27日 星期一

告别“挂号费”和“以药养医”

■中国城市报记者 康克佳 《 中国城市报 》( 2017年03月27日   第 18 版)

  3月22日,《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发布,4月8日起,北京市3600多家医疗机构将全部取消药品(不含中药饮片)加成和挂号费、诊疗费,所有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设立医事服务费。医保对门诊医事服务费实行定额报销,住院医事服务费则按比例报销。以三级医院为例,门诊医事服务费从普通门诊50元到知名专家100元不等,医保定额报销40元,北京市医保参保人员报销不受起付线和封顶线限制。 

  规范医疗服务让患者受益

  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北京医药分开改革协调小组组长蔡奇在3月22日下午召开的“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动员部署会”上表示,全面推开的医药分开综合改革,是深化医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和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这次改革是全属地范围内的改革,要一次性解决以药养医这一历史性问题,涉及面广、力度前所未有。

  据了解,本次参与改革的医疗机构达3600多所。其中北京行政区域内政府、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开办的公立医疗机构,以及军队和武警部队在京医疗机构均参加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同时,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可自愿申请参与本次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并执行各项改革政策。

  蔡奇指出,深化医改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医药分开综合改革,要强化统筹协调。医改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站在以人民为中心的高度加以推进。特别要密切关注改革有没有加重困难群众的负担,保证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对患者而言,因为每位患者在就诊疾病、治疗方案、治疗周期上的差异,受改革影响不一,不同患者的费用有升有降。但看病就医的整体费用中,药费下降,医保支付向优质诊疗服务倾斜,个人负担近4年来总体保持稳定,无明显增长。

  北京市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李素芳表示,经测算,改革后全市医疗费用总量基本平衡,患者费用负担总体没有增加。通过配套取消药品加成和药品阳光采购,药品价格平均降幅在20%左右。

  卫生部门对405个病种的静态测算显示,改革后,门诊患者次均费用平均降幅为5.11%,住院患者例均费用平均涨幅为2.53%。短期看,不同患者费用有升有降,不太均衡,但长期看,通过医疗服务的调整和规范,最终将让百姓受益。

  “但是总体不增加,并不意味着每一个都是如此。就患者个体而言,由于每位患者在就诊疾病、治疗方案、治疗周期等方面存在个性差异,对费用会有不同影响。比如以药物治疗或者CT、核磁检查患者费用一般会下降,以技术劳务治疗项目为主的患者诊疗费则会有一定增加。”李素芳解释。

  “断臂”改革倒逼停止“以药养医”

  《方案》提出,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坚持医疗、医药、医保联动,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早在2012年下半年,北京市朝阳医院,友谊医院,积水潭医院,同仁医院和积水潭医院共计5家三级甲等医院已经开展了先行医改试点工作。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杨大爷患有多种慢性病,过去他每个月到医院拿药都要近2000元,自从2012年朝阳医院试点医药分开,取消了15%的药品加成后,老人的药费省了不少,“大概一年省1200多块钱。”杨大爷说。

  据了解,公立医院15%的药品加成主要是为了补贴医院的运行成本,多卖药,医生多创收。但是这也导致了有些医生开不合理处方、拿回扣现象。

  对此,北京朝阳医院理事长封国生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在改革之前不合理处方在7%左右,取消药品加成,实现医药分开之后,就切断了药品销售和医院的利益关系,这样可以促进医院加强合理用药,合理治疗。”

  据先行试点的5家医院的收支状况统计分析表来看,药占比逐年下降,已从2012年的43%下降到2016年的33%。根据《方案》要求,到2017年底,以行政区为单位,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力争降到30%左右,百元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降到20元以下;到2020年,上述指标得到进一步优化,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长稳定在合理水平。

  多举措破“因病致贫”难题

  医事服务费是本次改革新设置的项目,其目的是补偿医疗机构部分运行成本,体现的是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动价值,推动分级诊疗,其对应的是原来的药品加成、挂号费和诊疗费。

  药品阳光采购作为北京药品采购的一种新机制,意味着医疗机构采购药品,全部在政府搭建的网上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上进行,其价格与全国省级集中采购的最低价动态联动,且保持公开透明。公开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品种、价格、数量和药品调整变化情况,确保药品采购各环节在阳光下运行。

  据北京市卫计委新闻发言人高小俊透露,该平台上已经有包括医保药品在内的4万多种品规包装的药品。对于低价短缺药品则不再设置全国最低参考价,通过市场的价格作用保证临床药品供应。

  同时,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项目价格,提高中医、护理、手术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和技术难度高、执业风险大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

  据数据,上调项目:床位、护理、一般治疗、手术、中医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项目价格。如普通床位费从现行28元调整为50元,二级护理从7元调整为26元,阑尾切除术从234元调整为560元,针灸从4元调整为26元等。降低项目为:CT、核磁等大型设备检查项目价格。如头部CT从180元降低到135元,核磁从850元降低到400-600元,PET/CT从10000元降低到7000元。

  此外,加大医保保障和支付方式改革力度。逐步减少按项目付费。发挥各类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行为和费用的调控引导与监督制约作用。完善对低收入等困难群体的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医疗救助与医疗保险业务协同,防止因病致贫。

  本次改革对435个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进行规范调整。这些项目具体包括:综合医疗服务类(床位、护理等)125项,占28.7%;影像学诊断类(CT、核磁等)185项,占42.5%;中医医疗服务类(针灸、推拿等)96项,占22.1%;临床手术治疗类(阑尾切除术等)26项+临床物理治疗类(放疗等)3项,占6.7%。

  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推进紧密型医联体与专科医联体建设。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4类慢性疾病稳定期常用药品,统一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采购和报销目录,符合条件的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享受2个月的长处方便利,有序分流三级医院门诊量。

告别“挂号费”和“以药养医”
河南商水荣获“长寿之乡”和“健康小城”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