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7年02月27日 星期一

文化部发布《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

百姓将真正“有福同享”

■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亚欣 《 中国城市报 》( 2017年02月27日   第 20 版)

  2月23日,文化部发布了《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开发和提供适合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等群体的基本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

  公共文化生活,和每一位市民息息相关,想跳广场舞但没有场地怎么办?农民读书难的问题如何解决?学校的体育场馆可不可以向周围市民开放?这些看似很小却又跟每个人的文化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从今年起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规划》指出,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以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重点,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设施为补充,统筹规划,均衡配置,推动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基本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加强贫困地区的流动服务点建设,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设备器材,实现流动服务常态化。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也将于今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将不再是梦想。

  截至目前,我国2/3的行政村都建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每个乡镇(街道)都有文化站,每个县城基本都有图书馆、文化馆,每个地市基本都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中央、省、市、县、乡、村六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起来。

  河北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的工作人员介绍:“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提供的‘福利’比比皆是。”目前,公共文化服务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发展不平衡。比如,在普通图书馆里,适合盲人阅读的图书特别少。因此,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就要补齐“不平衡”的短板,要按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要求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只有让群众“点菜”,群众才能给公共文化服务点赞,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才能提高。

  用“总分馆制”消除城乡文化鸿沟

  《规划》提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推动基层党委和政府统筹实施各类重大文化工程和项目。建立健全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提升免费开放服务水平,提高群众文化参与程度。

  就在此前,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体育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5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具备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建立起上下联通、服务优质、有效覆盖的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这标志着,一场让文化资源流动起来以增加服务供给、提高服务效能的基层公共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启动。 

  长期以来,我国地方的文化馆图书馆之间都是各自为政,虽然县级都设立有文化馆和图书馆,但是这些文化馆图书馆之间互不往来,独立经营,而且城市和乡村也存在着文化资源隔阂。这种现象导致的后果,一方面,文化馆图书馆之间各自为政,不仅无法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还难以抵御市场风险。另一方面,这种局面也导致一些优秀资源在城市相对集中,比如一些优秀图书集中在城市图书馆,而农村书屋里常常是一些陈旧的、过期的读物。这种“贫富不均”,让一些农村书屋门可罗雀,乏人问津,农村缺乏文化滋润和滋养,农民精神空虚,出现一些不良风气。这些都是城乡文化馆和图书馆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弊端。

  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建立起上下联通、服务优质、有效覆盖的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这种设计,不仅有助于资源共享,也能提升文化供给力,无疑是符合现实需要和社会发展的一项举措。

  “大力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无疑打破了这种现状,打破了城市文化馆图书馆之间经营独立的现状,打破了文化馆图书馆的城乡壁垒,建设起上下联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风险共担的文化网络,给城乡文化供给安装了一道‘总阀门’和‘总开关’。”四川师范大学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李小波指出。有了这个“总开关”,今后农村书屋也会出现一些新鲜的文化产品,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文化供给,比如,阅读到最新出版上市的小说、刊物等,同步观看最新编排的剧目等,第一时间吸收到文化滋养,这不仅是对文化供给的整合,也提升着文化供给的凝聚力,更加便于城乡文化调整,对缩小城乡文化供给差距,消除城乡文化鸿沟,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

百姓将真正“有福同享”
我心目中的理想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