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人要有良心,努力将历史信息亮出来。院长要带头,半数员工将迁出宫办公。预计到2025年,紫禁城开放面积将达到85.02%。”2月12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故宫讲坛”第一百讲上透露,未来将实现半数故宫工作人员迁出红墙,“所有的车也都将‘开出去’”。
迁“民”
近年来,故宫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成功实现观众人数限流,开放面积不断扩大,故宫文创产品口碑爆棚,石渠宝笈等精彩展览不断,故宫北院区建设蓄势待发……更有成为“网红”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的热播。
故宫的变化让人欣喜,故宫的用房需求与文物保护矛盾也日益突出。“你的馆舍宏大,可是70%不开放;你说藏品丰富,可是99%都看不到;你说观众数量庞大,可是绝大多数都目不斜视从前门走到后门。” 用房需求与文物保护的矛盾,影响着故宫成为世界真正一流的博物馆。
单霁翔介绍,目前故宫员工约有1500名,其中文保科技部等部门每天需要与文物打交道,约占总人数的一半,可留在故宫内,保证文物安全。其余约750位办公人员,则将逐步迁出故宫办公。同时,所有工作人员的私家车也将逐步禁入。另外,故宫器物部、书画部、宫廷部、图书馆、文保科技部的专家将集中在地下库房和西河沿的文物医院附近,古建筑保护修缮的员工集中在东面,两个重要的保卫部门和开放部门集中在北面。
“故宫员工搬出紫禁城办公,这将拓展故宫的展览建设场所。”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李小波对记者如是说。故宫将筹建外国文物博物馆,让上万件外国文物藏品和观众见面;故宫将建故宫考古遗址博物馆,让观众近距离了解故宫的考古遗址和出土文物;故宫还将建仓储式的明清家具陈列馆,目前故宫6000多件明清家具中的2400多件将与游客见面,让观众欣赏到大量非紫檀即黄花梨的明清家具精品。更多地域的开放,将使故宫的开放面积达85%,也将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更加全面了解这座600多年的紫禁城。
李小波指出,故宫员工搬出紫禁城,也将提升其管理水平。文物建筑是有其使用条件的,也有其保护要求,管理用房占用文物建筑,对使用部门的发展建设来说,是极大的限制。分散的管理用房,也影响着管理部门的日常沟通协调。故宫员工搬出紫禁城,对于其改善办公条件,提升管理水平,也是极为有益的。所以,内部员工搬出故宫是双赢之举。但故宫是庞大的,也是神秘的,游客们想更多探索其中的秘密,使故宫的面积更多的开放,是游客所期盼的。但同样,因为其庞大,也因为保护和管理的需要,全部开放故宫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员工搬出故宫这样的双赢之举,还需有一个度。不断寻求其中的最佳结合点,是故宫努力的方向。
开新馆 限人流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故宫里的藏品极具价值,又多不胜数。但受限于空间不足等原因,故宫大量藏品“养在深闺人未识”,仅有0.6%能够获得展出“资格”,实在浪费。
众所周知,文物与古迹的价值在于它们代表着人类文明的丰硕成果,传承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扩大开放比例、让更多馆藏向观众打开大门,这不仅是观众的福音,也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
谈及2017年的故宫开放计划时,单霁翔透露今年故宫将建3所博物馆。
首先,延禧宫开设外国文物馆。单霁翔说,1909年,末代皇后曾请德国建筑师在此打造类似一个水族馆的西洋建筑,以铜作栋,以玻璃为墙,进入其中如置身于水晶玻璃世界。但没承想,由于国库空虚,于1911年冬被迫停建。辛亥革命爆发后,就彻底成了“烂尾楼”。对于这个另类院落的安排,单霁翔透露,故宫里收藏了上万件的外国文物藏品,今后这里将筹备建立外国文物馆对观众开放。
其次,是慈宁宫建可逆考古遗址博物馆。“故宫成立了考古研究所后,在地下动工部位有了重大的考古发现”,单霁翔介绍,目前在慈宁宫东院遗址等处,发现了当时早期明代永乐年间造建紫禁城的底层等,这些考古遗址能够让观众更加了解故宫的建造方法,并会在考古遗址博物馆展示。
最后,是南大库改造成明清家具博物馆。目前故宫6000多件明清家具,而八成以上的家具都没有机会与观众见面。单霁翔介绍,南三所作为故宫最大的一组库房,长期以来做堆物堆料的地方,正在维修,仓储式的明清家具陈列馆今年年底将正式开馆,届时将把2400多件故宫收藏的明清家具在此陈列展出,观众可以看到大量非紫檀即黄花梨的明清家具精品。
在故宫不断扩大开放比例的同时,“宽严相济”也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当前,故宫最让人揪心的问题仍是“过载”。根据统计,故宫2016年共接待观众1600万人次,再次刷新纪录。事实上,故宫喊“累”已经喊了几十年,业内人士也多有忧虑。比如2011年,英国一知名出版社收录全球面临破坏甚至濒危的旅游目的地,北京故宫也不幸“榜上有名”。可见,实施限流政策可谓势在必行。
从2015年起,故宫每天“限流8万”,看起来不近人情、无法满足游客增长的游览热情,但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看,每天限流8万人次仍有进一步下调的必要。此前故宫曾公布过一组数据:故宫最佳、最大和极限日接待量分别是3万、6万和8万人。“限流8万”选择的是极限日接待量——故宫在极限状态下运转,不仅“妨碍”游客体验,更对文物的保护不利。从世界各地的经验来看,文物古迹“招待”游客更重质而非重量,今后故宫也不妨进一步在增进游览体验、提升教育功能、深入文化挖掘等方面做文章,同时继续控制游客数量——宽严相济,故宫无须负重前行,游客也能受益更多。
退“现代化” 还本来面目
早在2016年底,故宫博物院对位于乾清门区域、宁寿门区域以及南三所区域的彩钢房就进行了大规模拆除。其中,乾清门与宁寿门区域彩钢房均为对外经营临时用房,占用门内左右两侧区域,与古建筑连接较为紧密,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南三所彩钢房原为故宫博物院展览部临时办公用房,与周围环境不相协调。
单霁翔介绍,在此次拆除清理完成之后,将恢复该区域古建筑的原有风貌,还原历史信息,为实现进一步扩大开放面积打好基础。伴随“平安故宫”工程的推进,决心于2017年上半年全部拆除故宫博物院内原有的3600平方米彩钢房建筑和11200平方米其他临时建筑,共计14800平方米。届时,观众在故宫内再也不会看到任何影响古建筑群风貌和安全的现代临时建筑。
自2013年“平安故宫”工程启动以来,为消除严重安全隐患,提升参观环境,故宫博物院已经开展了3年整治工作。此前,为了缓解办公用房、接待用房、科研用房、文物库房、食堂等房屋使用的紧张情况,故宫博物院曾经先后修建了59栋彩钢房和一些与整体环境不协调的临时建筑,分布在故宫古建筑群内。这些建筑既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又严重影响环境景观。故宫博物院自2012年着手对院内彩钢房屋等临时建筑进行整改和拆除。截至2015年11月,已经完成的聚苯材质彩钢房拆除共计55处,总面积为3040.72平方米。
一道高高宫墙,外边日新月异,里面正在努力“退现代化”。故宫的所有现代临时建筑将逐一拆除干净,80%的水泥或沥青地面将恢复成传统砖石格局。单霁翔说:“今后,故宫只有古代建筑和经过国家文物局批准复建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