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7年01月16日 星期一

西线调水助力生态恢复

■王博永 《 中国城市报 》( 2017年01月16日   第 13 版)

  调水,是实现水资源在一个国家或一个特定区域内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可以带来显著的生态、经济效益,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所普遍采用。

  在我国西北地区,由于水分输出大于输入,导致水资源持续减少,沙漠化过程无法从根本上遏制,甚至引发了地下水开采过度等其它生态问题。

  青藏高原阻隔了印度洋水汽进入我国西北地区,同时,西北地区的水分受到强烈蒸发,凝聚在青藏高原的广阔地域(不仅限于北坡),而高原“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结构使得大部分高原雪水最终流向印度洋和太平洋,难以循环回盆地,造成了我国西北与大洋的不对称水交换。

  “大西线”调水方案有望改善我国西北的局部水循环,增加北方地区降雨,根治北方干旱。同时,这块大陆的冷却和生态恢复有助于保护高原冰川、缓解全球变暖问题。

  “大西线”方案,选择从雅鲁藏布江下游开始,先向东南、再折向东北至四川盆地边缘后,沿青藏高原边缘向北、向西绕行,抵达塔里木盆地的调水环线,以保证工程的可行性。

  以较低的水位借调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岷江(含大渡河)之水,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可用水量,也实现了统一调节青藏高原流向印度洋和太平洋两大水系之水的目的,可以更加合理、灵活的向高原北侧补水。制约调水量的主要因素是输水能力,初步设计为400亿立方米每年,需逐渐根据工程论证进行调整。

  从雅鲁藏布江约2500米水位处取水,入怒江后利用自然河道向南推进约80千米建水库取水,入澜沧江后利用自然河道向南推进约50千米建水库取水,入金沙江后利用自然河道向南推进约190千米建水库取水,以减少施工里程,避免超长隧洞;约2000米水位过雅砻江,约1900米水位过岷江(和大渡河);于海拔约1800米过秦岭,约1700米过黄河(刘家峡),约1550米过玉门,然后继续向西,确保可以到达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大部分区域。本线路可根据需要向多个重要城市补水,也可以向渭河和黄河补水。

  由于本计划调水量巨大,远超国内外已有的所有大型调水案例中单条线路输水量,因此本方案原则上全程自流,无扬水,以降低工程难度和输水成本。详细设计阶段,可根据水量的精细分配策略,辅以灵活、多样的借补线路,减少单线压力或者施工量,同时,也可辅以少量倒虹吸管、渡槽等其他形式的输水方式。

  本方案预计需要200-250米高水库5座,100-150米高水库2座,小水库若干,利用已有水库若干。约45千米隧洞两条,20-30千米隧洞16条,10-20千米隧洞25条,10千米以下隧洞若干。施工海拔均低于2500米。利用自然河道约430千米,大大减少了施工量。

  针对地质、地震等情况进行详细调研,并研究相应的工程方案,降低潜在风险。项目建设过程中,建立多种传感器联合监控和控制系统,对全线流量自主调控,并且对突发情况进行自主应急响应。线路经过的大部分地区为人烟稀少的山地和荒漠,影响较小。

  对于所调之水的使用应当精细管理,加强工业用水废水处理和循环利用,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现代化农业,最大程度发挥调水效益。我国现有耕地18亿亩,利用以色列的滴灌技术,每亩耕地灌溉用水量仅为26立方米,则400亿立方米可滴灌15.4亿亩耕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西北的生态恢复是我国最大的生态问题,也是我们最输不起的生态赶考。无论是立足当前还是着眼长远,“大西线”调水工程都有重大意义:一是改善气候,恢复曾经水草丰美的“自然环境”,从根本上缓解西北干旱。二是扩展我国可用土地面积,增加上亿亩良田,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保障。三是创造巨大的投资和就业机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四是为西部梯度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兴起一批新兴城市从而实现崛起提供土地和水资源。

  总之,西部崛起关乎中华民族长治久安,关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后劲。“大西线”调水是西部崛起的前提和保障。

  (作者单位系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秘书长)

治霾经验之“兰州蓝”
西线调水助力生态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