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12月19日 星期一

国粹传承离不开“变”

■张亚欣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12月19日   第 20 版)

  京剧在两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被尊为“国粹”。它从表演、写意、虚实等不同的方面,超脱舞台局限,使京剧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地。如今,京剧逐渐走向下坡路,所以京剧要不断弘扬创新。追回京剧昔日的光辉,使京剧被更多人接受,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难题。 

  京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国的音乐、文学、历史以及传统的审美无不在京剧上面有所体现。在当今流行文化盛行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展京剧,让这门古老的艺术重现昔日的辉煌呢? 

  梅兰芳先生曾经这样说过:“一句话为总,都得变,变才有进步。” 

  早在2014年,就有媒体报道,《智斗》《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等经典京剧唱段将正式进入中小学课堂,教育部将在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试点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其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等经典京剧唱段都将入选,相关的教材编写和光盘研制工作亦已启动。 

  京剧经典唱段进入中小学课堂,有利于振兴民族文化,推进京剧艺术的代代传承。尤其是80后、90后和新世纪出生的青少年,普遍存在民族文化艺术鉴赏能力降低问题,甚至不知京剧为何物。京剧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美学价值,作为中国特有的东方戏剧艺术,京剧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在全球,凡有炎黄子孙的地方,都有京剧爱好者。京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民族情愫,成为联系海内外炎黄子孙的重要纽带。京剧不独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且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精品,最富民族性,也极具世界性,很有传承价值。 

  京剧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与改革。 

  首先,京剧不能仅限于古代题材,应大力拓宽范围: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均应纳入京剧表现的视野。尤其是要拓展现代题材,让青少年观众看得懂、喜欢看。 

  其次,大力加强京剧剧本创作。剧本,乃一剧之本。京剧的“唱、念、做、打”四个艺术构成要素中,与语言关系密切的占一半。一部优秀的京剧作品,对语言的要求非常高。可惜,在报纸杂志上很少看到京剧剧本发表,也极少有人创作京剧剧本这种状况是导致京剧新作严重匮乏的根本原因。 

  再次,要大力做好普及工作。把培养京剧观众当做一件大事来抓。可以通过制作唱片、光盘、磁带以及专业京剧团体下基层演出等渠道,逐渐培养起一个庞大的京剧受众市场。 

  最后,加强京剧评论工作。应培养一批有志于京剧评论的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对京剧创作的扶持、引导作用。对受人民群众喜爱、欢迎、上座率较高的京剧剧作,组织有关评论文章,总结创作得失,推广经验,扩大影响,使京剧这一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熠熠生辉!

曲未终人不散
国粹传承离不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