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12月19日 星期一

京沪创新从何着手

■司劲松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12月19日   第 02 版)

  关于京沪创新城市建设,从基础来看,北京和上海都有国内最好的创新基础,科教底蕴深厚,从“十三五”规划纲要到“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都有明确的定位。 

  定位既然明确了,接下来就是如何做的问题。创新是具体的,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具体的区域。怎么看这两个城市的创新区域?北京、上海的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已经明确了这两个城市具体的创新区域。主体功能区规划是经过全国国土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单元评价之后编制的科学的空间规划,规划的研究编制和规划体系的构建耗时十几年。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北京市的创新区域在哪里呢?北京分成4个区,首都功能核心区主要是“4个服务”:服务于中央机关、党政机关,服务于国际化,服务于国家的教育文化以及历史文化传承。北京的创新功能主要体现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功能拓展区自主创新和外向服务功能不断增强”,这是规划对于这一类型区的定位。上海创新的区域主要是在都市优化功能区。都市优化功能区的定位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增强高端要素集聚及辐射带动,具体的布局包括江湾—五角场地区、紫竹高新区和闵行漕河泾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及已经形成的优势,两个城市的创新区域有了明确的定位。但对于京、沪来讲,创新还存在相同的问题,那就是既要在市域的特定空间内进行创新的集聚,又不要完全局限于城市边界之内,因为两市还面临着区域创新的问题。以北京为例,不仅要应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问题,还要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共同体。上海同北京一样,都面临地价很贵的局面,从创新的诞生、创新的转化到创新的辐射,不一定要完全局限在城市的核心区范围之内。就京津冀协同创新而言,中央希望河北在环境治理上有大作为,实现大的突破,实现转型发展,河北也在做这方面的努力。当前,石家庄正在推动建设德国生态技术博览园以及中德环境治理工程应用示范基地,希望在建设期引进20至30家环保领域的德国企业,并在接下来三年运营期内再引进60至100家德国品牌企业,形成特定领域的创新产业集聚。 

  第二,具体的主体。就是谁来做,谁来创新?“十三五”规划纲要对创新主体有明确描述:“明确各类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网络”,但同时也强调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我认为,当前我国有两类创新企业:一类是创新但不缺钱的企业,另外一类是创新但缺乏一定资金和政策支持的企业。第一类企业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丰宁的平安高科。它是亚洲最大的菊粉生产企业,也是全球第二家植物提取低聚果糖企业。该企业有两个国家的标准:植物化低聚果糖的标准和国家菊粉标准。菊粉是膳食纤维的一种,是肠道菌群的主粮,这个产业在国内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但在欧洲已经较为成熟。从工艺到设备,从种子的引进到种植、推广、加工和销售,整个产业链条各环节涉及到100多台设备,且核心技术都是由平安高科自主研发,只在某些环节跟国内外其他科研院所合作。平安高科并不缺钱并且已经准备上市,现在是资本市场在追逐它,企业握有选择权。未来,平安高科的发展空间很广阔,可能会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并吸引行业内主要品牌落户。另一类企业的典型例子是丰鑫实业。丰鑫实业研发了自主品牌的有机黑猪,利润率可达200%。仅靠自己的积累,只能小步慢走,若要快速发展,就要面对融资成本过高的难题。况且,每年商业贷款实际可用的时间太短,只有9个月。做沙棘系列产品的企业——“宇航人”情况类似,不仅在沙棘植株培育上有突破性的创新,在机器设备创新上也有不少作为。但是在资金方面,该企业同样存在困难,深感商业融资成本太高。 

  第三,具体的经济周期之下的政策环境。有些企业,如“宇航人”,已经完成了冰酒、化妆品等一些技术和产品创新,但引而不发,并没有投产。这些企业认为,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下,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在不确定性之下就应该做更确定的事情。企业家有这样一种收缩心态无可厚非,但政府应该怎么做?要尊重企业家的选择和风险意识,不盲目干预,不鼓励不顾风险的轻举妄动;要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考虑帮助创新企业解决具体困难,帮助企业把已有的创新创意实现转化,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因为这或许就是下行压力下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四,具体的机制。什么样的机制能够促进有效创新呢?要实现创新、真正使创新产生效果,不仅要面向需求,解决现实中的需求问题,还要有效集成各方面的要素,让创新真正生存并发挥作用。以波士顿地区医药创新和技术联盟为例。该联盟开发新药时,会首先选择1500个患者和大夫,了解他们的需求,了解各种药的实际效果,然后对需求进行提炼、逐步筛选,最后收敛到几十个产品上。筛选的过程会有谁参与呢?掌握创新能力的科学家、制造商、金融家、经济学家以及律师等都会参与进来,经过多轮筛选,选定20个甚至更少的产品。这样,最终确定的产品既有需求又有技术,同时还不缺资金的支持。所以,这种创新的产品,一旦投放市场,一定能够站得住脚。 

  (作者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主体功能区和地方规划处调研员、承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以“双修”促城市转型发展(社评)
京沪创新从何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