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12月05日 星期一

“孟母三迁”的现代解读

■张雅男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12月05日   第 27 版)

  “昔孟母,择邻处”出自《三字经》,讲的是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两迁三地的故事。如今,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也几异其地,甚至集全家几代人的经济力量在重点学校片区高价购买“学区房”。无论是古时的“孟母三迁”,还是今人的“学区房”,在社会学家眼里,其实是一回事儿,都是教育空间和城市空间相互影响的反映。张品新著《教育与城市空间生产——基于对城市社会学空间研究的拓展》(以下简称《教育与城市空间生产》,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6月)正是一部很好地剖析这一现象的书。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和结果,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载体。教育活动隐匿于城市化进程中,作为社会活动的一种,对城市空间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在城市化过程中,教育作为居住的重要配套,通过家庭迁居引发社区的变化,以教育为目的的迁居直接刺激了与教育相关的房地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些特殊的社区和现象,如人们所熟知的“学府区”“学府街”“学区房”“考研族聚集区”等。另一方面,教育也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近十几年来,城市中大学城的兴建,往往选择较为偏远荒芜之地,而用不了几年,那里便会拥有各种生活配套,发展成为新的人口聚居处,这就是教育拉动其周边房地产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原因。此外,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以大学为依托形成的科技园区推动了高新科技产业的增长,这也是教育对经济发展影响的表现。关于这些现象,张品在书中都进行了系统的理论解释和详细的案例分析,读来有豁然开朗之感。

  迁居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城市邻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使居住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并出现人口空间、社会空间、功能空间的地域分化。社会学认为,“生命周期循环会造成家庭结构变化,进而造成住房需求,而迁居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调整家庭住房来满足这种需求”。“孟母三迁”的现代解读是有孩子的家庭为了孩子的教育发生迁居。

  《教育与城市空间生产》对大学参与城市空间变革进行了清晰的理论阐释。由于城市中大学的集中,在近郊区内沿形成了明显的知识阶层居住区,作为配套设施的大型超市和区域性购物中心随之在居住区附近兴起,大学促进了居住郊区化的发展。书中还提到,高等教育在谋求新的发展空间时,只能选择郊区、城市边缘等地价相对低廉的地区,或建于城市边缘,或建于城市远郊,在城市郊区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学可以在周边形成集教育、科研、商业、服务业、居住等相结合的城市副中心。这些回答了前文提到的近年来高校多选址偏远但很快发展起来的原因。

  与其他理论性强、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不同,在《教育与城市空间生产》一书中,张品运用观察法,对天津市各级各类学校的布局情况、天津市各个高教区的建设情况、高教区附近房地产开发情况、天津市学区房的分布以及学区房的房屋质量和小区居住环境、一些典型的教育楼盘等进行了实地考察,特别是详细介绍了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和天津市和平区“学区房”的情况,案例鲜活,语言活泼,引人入胜。

  无论是从理论上阐述教育对城市空间的影响,还是介绍“迁居”“学区房”的案例,《教育与城市空间生产》的可贵之处是,从空间角度审视教育的供给、管理与提供,对教育公平问题进行了地理维度的剖析,直击了布局不均衡这一最大的教育问题。另外,长期以来,关于教育和工业化城市化的研究缺乏空间视角,《教育与城市空间生产》正是以城市社会学的空间研究分析了教育作用城市空间的过程与方式。就此而言,《教育与城市空间生产》是一部观点有见地、研究视角新的佳作。

  (作者系天津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馆员)

如何做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孟母三迁”的现代解读